膀胱炎是怎么引起的
膀胱炎常见引起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等为主,与尿道结构、留置导尿管等有关)、不良生活方式(饮水过少、不洁性生活)、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膀胱结石、输尿管反流)、机体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局部刺激(长期用导尿管、盆腔放疗)。
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膀胱炎最常见的病原菌,约占70%以上。正常情况下,人体尿道末端存在少量大肠埃希菌,但一般不会致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黏膜有损伤时,大肠埃希菌容易逆行侵入膀胱引发感染。例如,女性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肠道细菌更容易污染尿道,从而增加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其膀胱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其他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膀胱炎,但相对大肠埃希菌而言较少见。这些细菌感染往往与泌尿系统的结构异常、长期留置导尿管等情况有关。比如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作为细菌侵入膀胱的通道,会大大增加膀胱炎的发生概率。
不良生活方式
饮水过少:人体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泌尿系统的自洁作用。如果饮水过少,尿液生成减少,尿液中细菌等有害物质的浓度相对升高,细菌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就容易滋生繁殖引发膀胱炎。例如,一些工作繁忙、忽视饮水的人群,膀胱炎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不洁性生活: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容易将外部细菌带入尿道并上行至膀胱。尤其是女性在性生活后,更易发生膀胱炎。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导致尿道黏膜轻微损伤,为细菌侵入创造条件。
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膀胱结石:膀胱内的结石会破坏膀胱黏膜,使膀胱黏膜的防御功能受损,细菌容易在局部定植繁殖,从而引发膀胱炎。例如,有膀胱结石病史的患者,相较于无结石的人群,发生膀胱炎的几率更高。
输尿管反流: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情况。反流的尿液会将细菌带至泌尿系统的上尿路,同时也会使膀胱内的细菌难以被完全冲刷排出,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先天性输尿管反流等情况可能导致这种异常。
机体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同时,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膀胱炎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例如,长期血糖控制在较高水平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炎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细菌感染,包括膀胱炎。这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因为免疫力低下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局部刺激
长期使用导尿管:导尿管是一种侵入性医疗器械,长期留置导尿管会破坏尿道的正常防御屏障,为细菌进入膀胱打开方便之门,是医院内获得性膀胱炎的主要诱因之一。在医院中,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护理,以降低膀胱炎的发生风险。
盆腔放疗:盆腔部位进行放疗的患者,可能会损伤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膀胱炎。这种情况在妇科肿瘤等疾病进行盆腔放疗的患者中较为常见,放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泌尿系统的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膀胱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