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早期症状
脑瘫患儿存在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和反射异常等表现。运动发育迟缓有抬头、坐立、爬行等延迟;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和减低;姿势异常有仰卧位、俯卧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和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这些表现与脑部损伤病史相关,性别差异不明显。
一、运动发育迟缓
1.抬头延迟:正常婴儿在3个月左右就能较为稳定地抬头,而脑瘫婴儿可能在4个月甚至更晚仍不能较好抬头,这是因为脑部运动中枢受损影响了肌肉的控制和协调,导致颈部肌肉力量不足,无法完成正常的抬头动作,且这种情况在不同性别、年龄的脑瘫患儿中都可能出现,与患儿的生活方式关联不大,但病史中往往存在可能导致脑部损伤的高危因素,如早产、出生窒息等。
2.坐立、爬行等发育滞后:一般6个月左右婴儿能独坐,10个月左右能爬行,脑瘫婴儿可能明显晚于这个时间点出现相应动作。例如坐立,脑部病变影响了身体平衡和肌肉力量的整合,使得患儿难以维持坐立姿势,爬行时也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姿势异常等情况,性别对此无明显差异,主要与患儿脑部发育受影响的程度相关,病史中的高危因素是重要诱因。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比如婴儿的肢体被屈曲或伸直时,感觉比正常婴儿更僵硬,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失衡,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在各年龄段的脑瘫患儿中都可能发生,性别差异不显著,病史中的脑部损伤情况是关键因素,会直接影响肌张力的状态。
2.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肢体松软,活动时活动范围比正常婴儿大。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使得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肌肉无法正常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脑瘫患儿中也较为常见,同样与患儿脑部受损情况相关,不同性别在此方面无明显区别,病史中的高危因素决定了肌张力减低出现的可能性及程度。
三、姿势异常
1.仰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脑瘫婴儿可能出现角弓反张(头后仰、背拱起)或四肢屈曲异常姿势,这是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身体姿势的调控,使得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失衡,在各个年龄段的脑瘫患儿中均可能出现,性别因素在此影响较小,病史中的脑部损伤病史是导致姿势异常的重要原因。
2.俯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抬头、四肢协调活动,脑瘫婴儿可能出现抬头困难、四肢活动不对称等情况,是由于脑部运动功能相关区域受损,影响了俯卧位时身体的正常协调运动,与患儿的年龄、性别关联不大,主要由脑部病变的病史所决定。
四、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正常情况下在3-4个月会逐渐消失,而脑瘫婴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甚至持续存在。这是因为脑部的神经发育异常,使得原始反射的调控机制出现障碍,在不同性别、年龄的脑瘫患儿中都可能发生,病史中的脑部损伤情况是导致原始反射异常的根源,如早产、出生缺氧等病史都可能引发这种反射异常现象。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会出现降落伞反射等保护性反射,脑瘫婴儿可能该反射减弱或缺失,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身体对外部刺激做出正常保护性反应的神经通路,与患儿的生活方式无关,主要由脑部病变的病史决定其发生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