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怎么引起的
骨髓炎常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可通过血源或外伤伤口侵入骨组织)、创伤因素(开放性骨折、骨折术后及医源性创伤易致细菌入侵引发骨髓炎)、机体抵抗力下降(糖尿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及老年人易因抵抗力低患骨髓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病变或先天性血管畸形致骨组织血供不足,抗感染能力降低易引发骨髓炎)。
一、骨髓炎的常见病因
1.细菌感染
最主要的病因是细菌入侵引起骨组织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骨髓炎致病菌的50%-70%,它可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骨组织(血源性骨髓炎),例如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细菌可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骨组织;也可通过外伤伤口直接侵入骨组织,如开放性骨折后,伤口污染导致细菌直接感染骨,引发骨髓炎。在儿童中,血源性骨髓炎相对常见,因为儿童的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容易形成血管襻,致使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在此处停留繁殖。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是常见致病菌之一,约占10%-15%,它常引起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尤其在儿童中,可导致长骨骨干骺端的感染。另外,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也可引起骨髓炎,多与创伤后感染或手术后感染相关。
2.创伤因素
开放性骨折是重要的创伤诱因,骨折端暴露于外界,细菌容易侵入骨组织。例如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细菌污染几率高,若伤口处理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引发骨髓炎。骨折手术后,如内固定术后,由于手术创口的存在,也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途径,如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细菌可能进一步蔓延至骨组织引发骨髓炎。
医源性创伤,如骨科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无菌观念不强,导致骨组织被细菌污染,也可引发术后骨髓炎。例如关节置换手术中,若术中消毒不严格,细菌进入关节周围骨组织,就可能引发骨髓炎。
3.机体抵抗力下降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骨髓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会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使骨组织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一旦有细菌入侵,就更容易发生骨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破损后,细菌容易侵入并向深部骨组织蔓延,引发足部骨髓炎。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骨髓炎。此外,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抵抗力下降,也相对容易患骨髓炎。
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管病变可导致局部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使骨组织抗感染能力降低。例如动脉硬化患者,血管狭窄、闭塞,骨组织血液供应减少,当有细菌入侵时,骨组织难以通过血液循环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细胞来抵御细菌,从而容易发生骨髓炎。在下肢动脉硬化患者中,足部的骨组织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下肢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一旦有细菌感染因素存在,就容易引发骨髓炎。
先天性血管畸形也可能导致局部骨组织血液循环异常,使骨组织处于相对缺血状态,增加骨髓炎的发生风险。例如某些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儿童,其骨组织血供不足,相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在受到细菌感染时发生骨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