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管状腺瘤如何去除
结肠息肉管状腺瘤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2cm、无蒂或亚蒂的)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适用于直径大于2cm、形态复杂的)去除,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饮食管理和创面观察,术后需定期内镜检查和病理随访,不同年龄、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结肠息肉管状腺瘤的去除方法——内镜下切除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适用情况:适用于直径较小、无蒂或亚蒂的结肠息肉管状腺瘤,一般直径小于2cm的可考虑采用EMR。其原理是通过内镜将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然后用高频电切等方法将息肉切除。研究表明,EMR对于直径小于2cm的结肠息肉管状腺瘤切除成功率较高,能有效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且创伤相对较小。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均可采用,但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内镜操作的精细度和安全性,要根据儿童的具体身体状况和息肉情况谨慎选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等,需在评估心功能等基础上进行操作,确保患者能耐受内镜下操作。
2.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
适用情况:对于直径较大(直径大于2cm)、形态较复杂的结肠息肉管状腺瘤,ESD是较好的选择。它可以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从而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该技术需要内镜医生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在年龄因素上,不同年龄患者均可应用,但儿童由于肠道结构等特点,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需要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情况下进行ESD操作,因为高血糖等可能影响术后创面愈合等情况。
二、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观察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要更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的生理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心血管病史患者,要重点关注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警惕可能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
2.饮食管理
术后禁食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恢复饮食。一般术后1-2天可进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等),再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避免刺激肠道。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3.创面观察
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警惕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患者出现腹痛等症状可能表达不清晰,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其行为等表现。有基础病史如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术后更要严密观察创面情况,因为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三、随访监测
1.定期内镜检查
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以监测是否有复发等情况。一般建议术后1年进行首次复查内镜。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要根据其病情和恢复情况合理安排复查时间。有基础病史如炎症性肠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其本身肠道易出现病变,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内镜复查。
2.病理随访
要关注术后病理结果的长期随访。如果首次病理提示管状腺瘤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情况,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患者,其病理随访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来确定随访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