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的症状与护理
幼儿急疹有发热和皮疹等症状,发热多见于6-18月龄婴幼儿,骤升至39-40℃以上持续3-5天,皮疹是热退后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护理包括发热时物理降温、调节环境,皮疹时清洁皮肤、避免搔抓,还有保证休息和合理饮食等。
一、幼儿急疹的症状
1.发热:
多见于6-18月龄的婴幼儿,突发高热,体温可骤升至39-40℃以上,一般持续3-5天。发热时患儿精神状态可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儿精神尚可,少数可能伴有烦躁不安等表现,此阶段发热是幼儿急疹的典型初始症状,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
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需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及精神状态。
2.皮疹:
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骤退,同时或稍后出现皮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通常24小时内出齐,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皮疹出现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皮肤血管扩张等原因导致皮疹出现,这是幼儿急疹区别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的重要特征。
对于性别无明显差异,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幼儿,皮疹表现基本一致,但如果幼儿皮肤较敏感,皮疹可能会有更明显的瘙痒等表现,需注意避免患儿搔抓皮疹部位。
二、幼儿急疹的护理
1.发热护理:
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在38.5℃以下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毛巾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每次擦拭时间可在10-15分钟左右,间隔一段时间可重复擦拭。这是因为温毛巾擦拭大血管部位能有效促进散热,对于幼儿急疹发热的患儿,物理降温是优先推荐的非药物干预方式,尤其适用于低龄儿童,避免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患儿身体散热,让患儿感觉舒适,利于体温的稳定。比如过于炎热的环境会影响患儿散热,加重发热不适,而过于干燥的环境可能会使患儿皮肤不适。
2.皮疹护理:
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可用温水给患儿洗澡,但要注意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水温不宜过高,37℃左右即可。温水洗澡可以清除皮肤表面的汗液等分泌物,避免汗液刺激皮疹部位,引起不适或感染。如果患儿皮疹部位有较多分泌物,可轻轻擦拭,但动作要轻柔。
避免搔抓:要给患儿勤剪指甲,防止患儿搔抓皮疹,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因为搔抓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手部情况,及时修剪指甲,必要时可给患儿带上棉质的小手套。
3.一般护理:
休息与饮食: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让患儿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以利于身体恢复。在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温开水,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毒素排出。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能为患儿机体恢复提供能量和良好的内环境,对于幼儿急疹的康复至关重要。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幼儿,如活动量较大的幼儿,更需要保证休息来弥补体力消耗;对于有特殊饮食偏好的幼儿,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但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