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的典型症状
急性肠胃炎会引发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腹泻表现为频次与性状多样,机制是病原体等致肠道黏膜分泌吸收紊乱;腹痛部位多样、性质不一,机制是肠道炎症刺激神经末梢;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程度有别,机制是胃肠道受炎症刺激致胃平滑肌收缩;部分患者发热,体温有变化,机制是病原体致免疫细胞释放炎性介质使体温调节紊乱。
一、腹泻
1.频次与性状:急性肠胃炎患者多有频繁腹泻症状,排便次数可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糊状便,严重时可呈蛋花汤样便,部分患者粪便中可能带有黏液,若合并细菌感染还可能出现脓血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腹泻频次可能更高,且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成人腹泻频次相对儿童可能稍低,但病情严重时也会有明显影响。生活方式方面,若近期有不洁饮食等情况,更容易引发肠道感染导致腹泻。有肠道基础病史的患者腹泻症状可能更易加重或迁延不愈。
2.机制: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等)或其他因素刺激肠道,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加、吸收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腹泻。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后会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粪便排出。
二、腹痛
1.部位与性质:腹痛是急性肠胃炎常见症状之一,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也可涉及上腹部或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人可较清晰描述腹痛情况。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影响对腹痛的感知和耐受。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与原有病情相关或引发粘连等导致腹痛。
2.机制:肠道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引起肠道平滑肌痉挛或肠道黏膜受到刺激,从而产生腹痛。比如细菌产生的毒素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和神经末梢敏感,引发腹痛。
三、恶心呕吐
1.发生情况与程度:多数急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恶心症状,继而可能发生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胆汁样物质。呕吐次数因人而异,轻者1-2次,重者可十余次。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胃容量小,呕吐可能更频繁且容易导致脱水;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对恶心呕吐的耐受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食用不洁食物后更容易引发恶心呕吐。有胃部基础病史的患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程度可能更重。
2.机制:胃肠道受到炎症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平滑肌收缩,导致恶心呕吐。例如病毒感染胃肠道后,刺激胃肠道的神经感受器,传导至中枢引起呕吐反射。
四、发热
1.体温变化:部分急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严重时可超过38.5℃。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有差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易波动且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患者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中青年明显。生活方式中,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因感染引发发热。有感染病史等情况的患者,发热可能更易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
2.机制: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引起发热。比如细菌感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作为外源性致热原,可激活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