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粉碎性骨折如何治疗
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非手术适用于移位小等情况,石膏固定要注意相关问题;手术有适应证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方法;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预防处理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非手术针对移位小等,手术按指征,康复分阶段,并发症要注意预防处理。
一、非手术治疗
跟骨粉碎性骨折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较小、关节面塌陷不明显等情况。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跟骨粉碎性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足血运及肿胀情况。老年患者由于骨质较疏松,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固定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关注其全身状况,确保固定不会影响其他脏器功能。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跟骨压缩超过2mm,跟骨高度丢失超过5mm,跟骨结节关节角(Bhler角)小于20°,或者跟骨外侧壁膨出明显影响外观及功能的跟骨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年轻患者活动量较大,对足部功能要求高,更倾向于早期手术恢复足部解剖结构;而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可考虑手术改善预后。
2.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粉碎的骨块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手术中要尽可能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包括跟骨的高度、宽度和Bhler角等。对于合并软组织损伤较严重的患者,手术操作要轻柔,减少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早期需进行足趾的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可进行踝关节的不负重屈伸练习,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逐步增加活动量;老年患者康复速度相对较慢,要注意循序渐进,防止因康复不当引起再次损伤。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可逐渐增加负重,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拐杖辅助下的部分负重行走。同时加强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功能训练,可进行简单的平衡训练,如坐在椅子上进行踝关节的前后左右摆动等。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伤口愈合和康复训练的进行;肥胖患者要注意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重压力。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当骨折愈合良好时,可进行全面的足部功能训练,包括步态训练、力量训练等,逐步恢复正常的行走和运动功能。对于长期卧床后进行康复的患者,要注意加强全身肌肉力量训练,预防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
手术部位要保持清洁,密切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对于糖尿病患者等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要严格控制血糖,加强术前术后的抗感染措施。一旦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轻度感染可加强换药、使用敏感抗生素等,严重感染可能需要拆除部分内固定物进行清创等处理。
2.创伤性关节炎
术后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关节面恢复情况。对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症状的患者,可采用物理治疗、药物辅助等方法缓解症状,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减轻疼痛,但要注意药物对特殊人群的禁忌,如胃肠道功能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