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胃食管反流症状
婴儿胃食管反流有反流本身及刺激食管、呼吸等相关症状,解剖和生理因素致其发生,通过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诊断,可非药物干预(体位、喂养调整)和药物治疗,早产婴儿及有基础疾病婴儿需特殊关注。
一、症状表现
婴儿胃食管反流常见的症状有反流本身相关症状,如呕吐,多发生在进食后,可表现为轻微溢奶至大量呕吐,严重时呈喷射状;还可能出现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如烧心(小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吞咽困难等,部分婴儿会因反流导致呼吸方面的问题,比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呛咳等,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或误吸进入气道所致。不同月龄、性别婴儿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生活方式的婴儿需格外关注症状变化,比如早产婴儿胃食管反流症状可能更重且更易出现并发症。
二、发生原因
(一)解剖因素
婴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张力较低,容易出现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同时婴儿的食管相对较短、较窄,抗反流屏障功能较弱,这是婴儿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的解剖学基础。早产婴儿由于发育更不成熟,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蠕动功能等更不完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相对更高。
(二)生理因素
婴儿的胃呈水平位,且胃容量较小,加上哺乳后体位变化等,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另外,婴儿的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不完善,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
三、诊断相关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喂养情况,包括喂养频率、喂养量、喂养姿势等;了解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呕吐物性状等;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体重增长是否正常等。对于不同性别婴儿,在病史采集中无特殊差异,但早产婴儿、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病史的婴儿需重点询问相关病史。
(二)辅助检查
1.食管24小时pH监测:通过在食管内放置pH电极,监测食管内pH值变化,可明确有无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等,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适用于有典型症状但临床怀疑不明确的婴儿。
2.食管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有无炎症、糜烂等病变,有助于排除食管器质性病变,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怀疑有食管器质性病变的婴儿。
四、治疗与干预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体位调整:喂奶后将婴儿竖抱,头高位,保持30分钟左右,可减少反流发生;睡眠时可将婴儿上半身抬高30度左右,采取右侧卧位,有助于减轻反流及反流物对气道的影响。对于早产婴儿,更要注意体位调整的合理性,以降低误吸等风险。
2.喂养调整:少量多餐喂养,避免一次喂养过多;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婴儿不适的食物;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尝试更换奶粉,选择适合婴儿的低反流配方奶粉等。
(二)药物治疗
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若症状严重等情况需要药物治疗时,可根据情况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早产婴儿由于各器官发育更不成熟,发生胃食管反流时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呼吸暂停、肺炎等,所以对早产婴儿的胃食管反流要更加密切观察,体位调整等护理措施要更加精细,一旦出现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同时,对于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基础疾病的婴儿,胃食管反流可能是原发病的伴随表现,在处理胃食管反流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遵循综合治疗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