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和荨麻疹的区别是什么
痱子因高温闷热环境致汗液潴留等形成,分晶痱、红痱等类型,依临床表现诊断,一般及局部治疗;荨麻疹病因复杂,有风团等表现,依病史和表现诊断,需避免诱因,用抗组胺药物治疗,严重者需抢救,特殊人群用药谨慎
一、病因方面
1.痱子:主要是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丘疹、水疱或脓疱。例如在炎热夏季,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且出汗较多的人群易长痱子,婴幼儿因汗腺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相对更易发生痱子。
2.荨麻疹:病因较为复杂,常见因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如鱼、虾、蟹、蛋类等)、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焦虑等)、内分泌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遗传因素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且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中接触相关诱因后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痱子:临床上可分为晶痱(又称白痱)、红痱(又称红色粟粒疹)、脓痱(又称脓疤性粟粒疹)、深痱(又称深部粟粒疹)。晶痱表现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易破,一般无自觉症状;红痱呈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有灼热和刺痒感;脓痱多由红痱发展而来,在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的脓疱,好发于小儿头颈部、四肢屈侧等部位;深痱多见于热带地区反复发生红痱的患者,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肤色丘疹,出汗时皮疹增大,无瘙痒感。不同类型痱子好发人群有差异,婴幼儿、肥胖多汗者等更易出现相应类型痱子。
2.荨麻疹:基本损害为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由于真皮乳头水肿,可见表皮毛囊口向下凹陷。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皮疹反复成批发生,以傍晚发作者多见。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还可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荨麻疹,且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及诱因不同而有差异。
三、诊断方面
1.痱子: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如在高温环境下出现的密集小丘疹、水疱等表现,结合发病季节、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
2.荨麻疹:主要依据病史及典型临床表现诊断,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诱因,再结合风团样皮疹、病程短等特点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帮助明确病因,但过敏原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四、治疗方面
1.痱子:一般治疗主要是保持室内通风凉爽,减少出汗,穿宽松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治疗可外用痱子粉、炉甘石洗剂等,脓痱可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黄连扑粉等。
2.荨麻疹:首先应避免接触诱因,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情况需立即抢救,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非专业人员不得自行随意使用药物。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使用抗组胺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