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老人流鼻血常见局部因素有鼻腔黏膜干燥、鼻前庭炎、鼻腔血管瘤、鼻中隔偏曲等,全身因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药物因素等。流鼻血时要让老人坐位或半卧位、头前倾,捏住鼻翼压迫止血,频繁、大量难止或伴其他不适及有基础病要及时就医,老人需保持鼻腔湿润、控基础病、避免不良习惯、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防便秘。
1.局部因素
鼻腔黏膜干燥:老年人鼻腔黏膜的腺体分泌功能减退,鼻腔黏膜相对干燥,容易导致黏膜破裂出血。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老人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鼻腔黏膜更容易干燥,从而引发流鼻血。
鼻前庭炎:炎症会使鼻前庭皮肤受损,黏膜充血、糜烂,容易出现流鼻血的情况。老人可能因局部卫生不佳等原因诱发鼻前庭炎。
鼻腔血管瘤:鼻腔内的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异常增生的病变,瘤体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出血可能较为明显。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侧或两侧偏曲,偏曲部位的黏膜较薄,受到气流刺激后容易破裂出血。老人可能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外伤等导致鼻中隔偏曲。
2.全身因素
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较为常见,血压升高会使鼻腔血管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流鼻血的风险会增加。例如,老人血压突然升高时,就可能出现流鼻血的情况。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当老人患有动脉硬化时,鼻腔血管也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流鼻血。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成分,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老人如果患有此类血液系统疾病,就可能出现流鼻血的症状,且往往容易反复出血。
肝肾功能异常:肝脏和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肾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等,从而导致凝血功能出现问题,引起流鼻血。例如,严重的肝硬化可能导致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下降,进而引发流鼻血。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流鼻血。例如,长期服用抗凝剂(如华法林等)的老人,凝血时间延长,容易出现鼻出血。
老人流鼻血的应对与注意事项
1.紧急处理
当老人流鼻血时,首先要让老人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微向前倾,这样可以防止血液流入咽部引起呛咳,同时也能减少血液向后流入鼻腔后部。
然后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一般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2.就医建议
如果老人流鼻血频繁发生、出血量较大难以自行止住、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或者存在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鼻内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明确流鼻血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特殊人群(老人)温馨提示
老人应注意保持鼻腔湿润,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等方法。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的老人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用力擤鼻、挖鼻等不良习惯,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另外,老人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鼻腔血压升高,诱发流鼻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