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什么意思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为细菌,发病机制有感染途径和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分膀胱炎和肾盂肾炎,诊断靠尿液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抗感染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即病原体由尿道上行入膀胱,甚至肾盂引起感染;血行感染较少见,多为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中的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尿路引起感染;淋巴道感染和直接感染则更为少见。
易感因素
女性:女性尿道短、宽、直,且靠近肛门,容易被粪便污染,是尿路感染高发的重要原因。例如,成年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约为男性的8-10倍。
年龄:婴儿和老年人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婴儿由于尿道黏膜娇嫩,且易被粪便污染等,容易发生感染;老年人则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尿路梗阻,增加感染风险。
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憋尿、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都可能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细菌繁殖;性生活时会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从而引发感染。
病史:有泌尿系统结石、先天性尿路畸形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尿路结构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例如,尿路结石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尿液潴留,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还可出现耻骨上膀胱区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发热、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体温多在38-39℃,也可高达40℃,腰痛可呈钝痛或酸痛,多较为剧烈。慢性肾盂肾炎症状相对隐匿,可表现为间歇性无症状细菌尿,或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等,病情迁延者可导致肾功能损害。
三、诊断方法
尿液检查: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尿白细胞阳性是尿路感染的重要线索。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包括清洁中段尿培养、导尿培养等,若培养出病原菌且菌落计数符合要求,可确诊尿路感染。
影像学检查:对于反复发作或慢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以了解尿路有无梗阻、畸形等基础病变。
四、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尿路,减少细菌在尿路的停留时间。
抗感染治疗: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单纯性膀胱炎,可选用呋喃妥因、磷霉素氨丁三醇等药物;对于肾盂肾炎,多需要选用静脉或口服抗生素,如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尿路感染需要格外重视,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等。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安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外阴清洁,勤换尿布。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尿路感染需要谨慎选择抗生素,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根据病情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同时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尿路感染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