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其引起原因包括病原体入侵(细菌最常见,还有真菌、病毒等)、尿路梗阻(机械性和功能性梗阻致尿液排出受阻利于细菌繁殖)、机体免疫力下降(生理性如婴幼儿、老年人、女性,病理性如患慢性病者)、医源性因素(导尿等器械操作及注入刺激性物质致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了解原因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风险
1.病原体入侵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约占尿路感染的80%-90%。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尿道,例如女性尿道较短且直,距离肛门较近,大便中的大肠埃希菌容易污染尿道,从而引发感染;男性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有利于细菌滋生引发感染。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时期,女婴尿道短,容易发生尿道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也是尿道感染的高发人群。
其他病原体感染:除细菌外,真菌、病毒等也可引起尿道感染。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能引起尿道的病毒性感染,但相对细菌感染来说较为少见。
2.尿路梗阻
机械性梗阻:泌尿系统的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尿液在尿路中停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尿路结石会堵塞尿道或输尿管,使尿液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不同年龄阶段尿路梗阻的原因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导致梗阻;成年人常见的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老年人则以前列腺增生最为常见。
功能性梗阻: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可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情况,尿液无法完全排空,进而引发尿道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若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并发神经源性膀胱,增加尿道感染的风险。
3.机体免疫力下降
生理性因素:比如婴幼儿时期,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发生尿道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衰退,也是尿道感染的易感人群。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在青春期后至更年期前,由于生理结构的特点,尿道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也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病理性因素: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机体免疫力受到严重影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引发尿道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同时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受损,使得抗感染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4.医源性因素
导尿或泌尿道器械检查:进行导尿操作时,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泌尿道器械检查过程中损伤了尿道黏膜,都可能将细菌引入尿道,从而引发感染。例如,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儿科领域,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儿,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加强尿道护理,因为儿童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生尿道感染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尿道内注入刺激性物质:如进行尿道造影等检查时,使用的某些刺激性造影剂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总之,尿道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引起原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持尿道清洁、及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以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