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痣
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几乎人人都有,按痣细胞所在位置分为交界痣、皮内痣、混合痣,按病因分为先天性色素痣和后天性色素痣,其形成与遗传、紫外线照射、发育缺陷有关,一般人群、儿童、老年人、有家族痣恶变史人群需注意观察痣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痣的定义
痣,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几乎人人都有,从婴儿期到年老者都可以发生,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加,往往在青春发育期明显增多。
二、痣的分类
(一)按痣细胞所在位置分类
1.交界痣: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多为扁平斑疹或丘疹,一般较小,直径多在1-6mm,颜色可呈棕色、黑色或蓝色等,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出生时即可存在,也可后天出现,一般表面光滑、无毛,较少恶变,但在儿童期交界痣可能有活跃的生长。
2.皮内痣:痣细胞进入真皮层。通常表现为高出皮面的丘疹或结节,直径一般大于6mm,颜色多为棕色、黑色或正常肤色,表面可光滑或有毛发,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痣,多见于成年人,一般不会恶变。
3.混合痣:痣细胞既存在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又有部分进入真皮层。外观表现为兼具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部分混合痣有恶变倾向,需密切观察其变化。
(二)按病因分类
1.先天性色素痣:出生时即存在的色素痣,大小不一,小的如针尖,大的可累及身体大部分区域。一些先天性巨大色素痣(直径大于20cm)有较高的恶变风险,需密切监测。
2.后天性色素痣:出生后逐渐出现的色素痣,与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可能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数量增多,一般恶变概率相对先天性色素痣较低,但也需关注其变化情况。
三、痣的形成原因
(一)遗传因素
部分痣的形成与遗传有关,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类型的痣可能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多人患有某种特殊类型的痣,其后代发生相关痣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二)紫外线照射
长期紫外线照射是后天性色素痣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紫外线可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导致痣细胞聚集形成痣。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未做好防晒措施的人群,后天性色素痣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发育缺陷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细胞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时,由于偶然的异常,导致黑色素细胞在局部聚集,从而形成痣。
四、痣的观察与注意事项
(一)一般人群
普通人应定期观察自身痣的变化,包括大小、形状、颜色、边界等方面的改变。若痣在短时间内(数周-数月)迅速增大,形状变得不规则,边界变得模糊,颜色出现不均匀改变(如颜色加深、出现多种颜色混杂等),或者痣表面出现破溃、出血、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恶变可能。
(二)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的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痣的变化情况。对于先天性巨大色素痣的儿童,更要加强监测,因为其恶变风险较高。同时,儿童皮肤娇嫩,应避免过度摩擦、搔抓痣所在部位,防止刺激痣引起不良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的痣也可能发生变化,由于老年人皮肤老化等因素,对痣的变化感知可能相对迟钝,更应主动定期检查自身痣的情况。如果发现痣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评估。
3.有家族痣恶变史人群:这类人群属于痣恶变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自身痣的状况,除了定期自查外,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到皮肤科进行专业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恶变迹象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