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粪亲尿路感染
大肠埃希菌粪亲可致尿路感染,女性及有基础疾病等人群易患,有尿路刺激征、全身症状等表现,通过尿液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药物治疗,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饮水习惯及管理基础疾病。
一、大肠埃希菌粪亲尿路感染的定义与病原学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路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粪亲大肠埃希菌属于大肠埃希菌的一种类型。它主要通过粪-口途径等进入尿道引发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等生理结构特点,相对男性更容易发生此类尿路感染。在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尿路结石、尿路梗阻等)的人群中,发生大肠埃希菌粪亲尿路感染的风险更高,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流动和尿路的防御功能,使得大肠埃希菌更容易定植和繁殖。
二、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1.尿路刺激征
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是指有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尿痛则是排尿时尿道或耻骨上区等部位有疼痛感。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频繁尿布更换等情况,这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有关,但也是尿路刺激征的一种体现。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这是因为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导致。在老年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低热或无明显发热,但仍可能存在其他感染相关表现。
三、诊断方法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
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通常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还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尿蛋白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儿童患者,留取尿液标本时需要注意方法,尽量避免污染,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尿细菌学检查
清洁中段尿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如果大肠埃希菌粪亲的菌落计数≥10CFU/ml,通常提示有临床意义的感染。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培养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多饮水,增加尿量,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有助于清除尿道内的细菌。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适当增加母乳喂养量(适用于婴儿)或让儿童多饮用白开水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二)抗菌药物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氟喹诺酮类(如无特殊禁忌情况,成人可选用,但儿童一般不首选,因为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头孢菌素类等。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例如对于孕妇患者,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
五、预防措施
(一)生活方式方面
1.个人卫生
女性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保持会阴部干燥,排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到尿道。儿童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
2.饮水习惯
养成多饮水、勤排尿的习惯,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ml左右,通过频繁排尿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定植的机会。对于儿童,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根据年龄调整饮水量。
(二)基础疾病管理
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患者,如尿路结石患者,必要时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碎石、手术取石等,以解除尿路梗阻,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