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和胆结石区别有哪些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不同年龄段发病情况及表现不同,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支持、抗感染及手术等;胆结石是胆道系统结石疾病,与胆汁成分等相关,不同年龄段表现不同,诊断靠B超等,无症状者定期复查,有情况需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个体化。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症性疾病。胆囊管梗阻多因结石嵌顿等导致,细菌可经血液循环、胆道逆行等途径侵入胆囊引发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不规律、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胆道疾病病史者更易罹患。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胆汁淤积等因素相关。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胆结石,肥胖、妊娠、高脂饮食等是常见诱因。
二、临床表现
胆囊炎:急性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严重时可出现寒战。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胆结石:大多数胆结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结石。当结石移动引起胆管梗阻时可出现胆绞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不同年龄段患者症状表现有别,儿童胆结石较为罕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因素有关;老年胆结石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需综合判断。
三、诊断方法
胆囊炎: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影像学检查方面,B超是首选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增大、胆囊内结石等情况,CT检查对胆囊炎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显示胆囊周围情况等。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及适应性,儿童可能需要特殊的检查操作及剂量把控。
胆结石:B超是诊断胆结石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是否有结石存在,结石的大小、数量等情况。CT、MRI等检查也可用于胆结石的诊断,尤其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结石诊断更有优势。不同年龄患者在诊断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如儿童胆结石诊断需谨慎选择辐射性检查项目。
四、治疗原则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需禁食、胃肠减压等支持治疗,同时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病情严重、有胆囊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慢性胆囊炎症状明显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儿童胆囊炎治疗要权衡手术风险等因素;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情况后制定治疗方案。
胆结石:无症状的胆结石一般不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当胆结石引起胆绞痛频繁发作、有并发症等情况时需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胆结石患者,若有手术指征需谨慎评估后决定手术方式;老年胆结石患者手术需充分考虑心肺功能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