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牙龈瘤和牙龈癌的鉴别诊断
牙龈瘤与牙龈癌可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病程进展等方面鉴别。牙龈瘤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前牙区唇侧牙龈,生长缓慢,X线示牙槽骨无明显破坏,病理无癌细胞;牙龈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好发于磨牙区等,进展快,X线可见牙槽骨破坏,病理有癌细胞,且可转移危及生命,特殊人群鉴别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临床表现差异
1.牙龈瘤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内分泌因素可能有关,妊娠性牙龈瘤常发生于妊娠期女性。
部位:好发于牙龈乳头,尤其是前牙区唇侧牙龈。
外观: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的呈分叶状,大小不一,有的有蒂如息肉状,有的无蒂基底较宽。颜色多为红色或粉红色,质地中等,有的较软,有的较韧,一般无破溃,继发感染时可红肿、易出血。
2.牙龈癌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40-60岁男性,可能与长期的局部刺激、吸烟等因素有关。
部位:好发于磨牙区、颊侧牙龈,随后可累及牙槽突。
外观:早期多为溃疡型,表面常伴有坏死组织,易出血,边界不清,随着病情进展可向周围组织浸润,可伴有牙痛、牙齿松动、脱落等表现,晚期可累及颌骨、面部等,出现相应的面部肿胀等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差异
1.X线检查
牙龈瘤:X线片上一般可见病变处牙槽骨无明显破坏,骨质结构基本正常,病变区牙周膜间隙可能增宽,但骨硬板连续。
牙龈癌: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有不规则的破坏,呈虫蚀状或溶骨性改变,骨硬板消失,病变区与正常骨组织边界不清,晚期可累及颌骨的多个部位,出现骨质的广泛破坏。
2.CT检查
牙龈瘤:CT可清晰显示牙龈部位的软组织肿块,一般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相对较清,骨质破坏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压迫性改变。
牙龈癌:CT能更精确地显示牙龈癌对周围骨质的浸润范围,可见病变处骨质呈破坏性改变,周围软组织肿块较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累及咀嚼肌间隙、翼腭窝等周围结构。
三、病理组织学检查差异
1.牙龈瘤
病理表现主要为炎症性细胞浸润,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增生等,瘤组织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血管丰富,有的可见出血、囊性变等,一般无癌细胞。
2.牙龈癌
病理上可见癌细胞的异型性,细胞排列紊乱,有癌巢形成,癌细胞可浸润周围组织,根据组织学类型不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等有相应的病理特征,可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
四、病程进展差异
1.牙龈瘤
病程相对较长,生长缓慢,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但若受到局部刺激(如不良修复体等)可使瘤体短期内增大,一般不发生远处转移,若切除不彻底易复发,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2.牙龈癌
病程进展相对较快,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肿瘤的快速生长,侵犯周围组织,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如转移至肺、骨等部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特殊人群方面,妊娠期女性出现牙龈肿块时需谨慎鉴别牙龈瘤与牙龈癌,因妊娠可能影响病情判断,需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综合判断;儿童发生牙龈相关病变时,虽然牙龈瘤和牙龈癌相对少见,但也需通过专业检查进行鉴别,儿童牙龈病变可能有其特殊病因,如局部刺激等,检查时需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尽量采用温和的检查方式。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鉴别时要全面考虑其全身状况对病情判断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注意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