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是外耳道内耵聍积聚成团阻塞外耳道,由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致,不同人群易患;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疼痛及感染时的相应表现;诊断靠耳镜检查和听力测试;处理分较小软的用冲洗法、较硬的先软化再处理、合并感染的先控感染再取耵聍,不同人群处理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成因
耵聍栓塞外耳道是指外耳道内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积聚成团,阻塞外耳道。耵聍是由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的物质,正常情况下可借咀嚼、张口等运动自行排出。但当各种原因导致耵聍分泌增加或排出受阻时,就可能形成栓塞。例如,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等可阻碍耵聍排出;油性耵聍的人群耵聍分泌较黏稠,也更容易形成栓塞;长时间处于灰尘较多环境中,外耳道容易积聚耵聍且难以排出。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外耳道发育尚未完全,且活动时可能因姿势等原因影响耵聍正常排出;老年人耵聍腺功能减退,但耵聍可能因长期未清理而积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处于粉尘环境的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耵聍栓塞;有外耳道相关病史或耳部疾病史的人群,发生耵聍栓塞的风险也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耵聍栓塞会阻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不灵敏,如叫其名字无应答等;老年人可能感觉自己听不清别人说话。
2.耳闷胀感:患者会感觉耳朵有闷塞感,好像被堵住一样。这种不适在儿童身上可能表现为经常用手抓耳、烦躁不安;老年人可能会频繁触摸耳部。
3.耳鸣: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无法准确表达但能感觉到耳部异常声响;老年人可能自觉耳内有嗡嗡等异常声音。
4.疼痛:如果耵聍栓塞压迫外耳道皮肤,或继发感染时,可引起耳部疼痛。儿童可能因疼痛而哭闹、拒食;老年人若有疼痛可能会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
5.继发感染时表现:若耵聍栓塞合并感染,可出现外耳道红肿、化脓等表现,儿童可能发热、耳部流脓等;老年人感染时可能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但局部红肿疼痛更明显。
三、诊断方法
1.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以直接观察到外耳道内是否有耵聍栓塞。医生能看到外耳道内有黑色或棕褐色的团块状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对于儿童检查时需注意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儿童外耳道;老年人外耳道可能较狭窄,检查时要小心。
2.听力测试:可进行纯音测听等听力检查,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有助于判断耵聍栓塞对外耳道及听力的影响程度。不同年龄人群听力测试的操作方法和判断标准需根据其特点调整,儿童可能需要借助游戏化的测试方法来完成。
四、处理原则
1.较小或较软的耵聍栓塞:可使用外耳道冲洗法。用温水将耵聍冲出,但要注意水温适宜,一般控制在37℃左右,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外耳道引起不适。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冲洗的压力和速度,防止损伤儿童鼓膜;老年人外耳道皮肤较薄,冲洗时压力也不宜过大。
2.较硬的耵聍栓塞:可先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滴耳,每日3-4次,每次数滴,3-4日后待耵聍软化后再进行冲洗或用吸引器吸出。儿童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时要注意剂量和操作规范;老年人使用时要考虑其耳部皮肤和黏膜的耐受性。
3.合并感染的耵聍栓塞:首先要控制感染,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取出耵聍。儿童合并感染时使用抗生素需严格按照儿童用药剂量和安全原则;老年人合并感染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