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和麻疹的区别
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引起,多在2岁以下婴幼儿,发热3-5天热退疹出,对症支持治疗;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需隔离对症治疗,预防可接种疫苗等。
一、病因方面
1.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少数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所致,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6-18个月为高发年龄,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受病毒侵袭。
2.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且接触麻疹患者的人群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在儿童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未免疫的婴幼儿。
二、临床表现方面
1.幼儿急疹:
潜伏期:一般为5-15天。
发热期: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3-5天,发热时患儿精神状态可相对较好,部分可能有轻微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等,但一般情况尚可。
出疹期:热退时或热退后数小时开始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先见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一般1-2天内消退,消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2.麻疹:
潜伏期:通常为6-18天。
前驱期: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可达39-40℃以上,同时伴有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口腔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柯氏斑),这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价值。
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四肢,为红色斑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时体温更高,全身症状加重。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此过程持续1-2周。
三、诊断方面
1.幼儿急疹: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发热时一般情况较好,热退疹出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2.麻疹: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麻疹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卡他症状、柯氏斑、典型皮疹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可确诊。
四、治疗与护理方面
1.幼儿急疹:
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时可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一般不需要特殊抗病毒治疗,病程具有自限性。
护理:发热时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宽松舒适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出疹期注意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感染。
2.麻疹:
治疗:需要隔离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补充维生素A等。对于并发症需进行相应治疗,如合并肺炎时给予抗感染等治疗,一般也主要是对症支持及处理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抗麻疹病毒药物。
护理:严格隔离,保持眼、鼻、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注意皮肤护理,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五、预防方面
1.幼儿急疹: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主要是加强婴幼儿护理,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交叉感染。
2.麻疹:预防主要是接种麻疹疫苗,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联合疫苗等相关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同时在麻疹流行季节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员密集场所。对于接触过麻疹患者的婴幼儿,应进行医学观察21天,并可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