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及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包括宿主因素和念珠菌本身因素,宿主因素有年龄、疾病、口腔局部等方面,念珠菌本身的白色念珠菌有黏附、形成菌丝体及产生酶类毒素等特性;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义齿性口炎)、慢性增殖型,分别有不同好发人群和典型表现
一、病因
(一)宿主因素
1.年龄因素:新生儿口腔念珠菌病较为常见,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口腔局部的防御功能较弱。例如,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更不成熟,发生口腔念珠菌病的风险相对更高。婴幼儿时期,口腔黏膜娇嫩,且饮食习惯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口腔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作用降低,同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都使得老年人易患口腔念珠菌病。
2.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据相关研究,糖尿病患者口腔念珠菌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是口腔念珠菌病的高发人群,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顽固。一些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由于免疫功能被抑制,对念珠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
3.口腔局部因素:口腔卫生状况差,口腔内食物残渣残留,为念珠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不经常刷牙、漱口的人,口腔内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会增多,增加了患口腔念珠菌病的可能性。另外,佩戴义齿的患者,如果义齿清洁不当,义齿与口腔黏膜之间的缝隙容易残留食物碎屑,也容易引发念珠菌感染。
(二)念珠菌本身因素
白色念珠菌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白色念珠菌具有黏附于口腔黏膜等组织的特性,其菌丝体的形成有助于其在宿主组织中定植和侵袭,从而引发感染。白色念珠菌还可以产生一些酶类和毒素,破坏口腔黏膜的完整性,促进感染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
1.好发人群:多见于新生儿、婴儿,也可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的患者等。
2.典型表现: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伪膜,伪膜较易拭去,拭去后可见充血的黏膜面。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患儿可能会出现哭闹、烦躁、拒食等表现,因为口腔疼痛影响进食。例如,新生儿患雪口病时,口腔内可见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即可融合成白色斑片,形似奶块,但与奶块不同,擦去斑片后,基底黏膜充血明显。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1.好发人群: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
2.典型表现:口腔黏膜出现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萎缩等表现,患者常感口腔黏膜灼热、疼痛、口干等。例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舌背乳头萎缩,口腔黏膜有发红、糜烂等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口腔不适症状。
(三)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
1.好发人群:主要见于佩戴义齿的患者。
2.典型表现:义齿承托区的黏膜发红,有颗粒状增生,患者可感到义齿佩戴不适、口腔黏膜疼痛等。例如,佩戴全口义齿的患者,其义齿基托覆盖的腭、龈黏膜区域出现炎症表现,黏膜发红、水肿,有时可见散在的小溃疡。
(四)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
1.好发人群:常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中年人,尤其是颊黏膜病损者与白色念珠菌性白斑有密切关系。
2.典型表现:口腔黏膜出现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质地较硬,病变部位往往不易被擦去。例如,颊部出现白色的斑块状增生,表面粗糙,有时可伴有疼痛等不适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