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易患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婴幼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原因包括解剖生理特点,如上呼吸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完善,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狭窄等;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异性免疫中IgG合成能力弱等,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成分活性低;环境因素,如居住环境拥挤通风差、温度变化大、被动吸烟;喂养因素,如母乳喂养不足、人工喂养不当致免疫保护不足或卫生不佳。
一、解剖生理特点
1.上呼吸道:婴幼儿的鼻腔相对狭窄,鼻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感染时易充血肿胀,导致鼻塞,影响通气。例如,研究表明婴幼儿鼻气道管径较小,在炎症刺激下更易发生阻塞。其鼻窦发育不完善,鼻窦口相对较大,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波及鼻窦,引发鼻窦炎。
2.下呼吸道: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黏液分泌不足,纤毛运动较差,不能有效清除吸入的微生物,故易发生感染且易导致呼吸道阻塞。如气管管径小,炎症时易引起通气障碍。此外,肺泡数量较少,肺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易发生感染,且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肺炎、肺不张及肺气肿等。
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1.特异性免疫:婴幼儿的体液免疫中,婴儿体内的IgG虽然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但自身合成能力较差,生后6个月时,从母体获得的IgG逐渐消耗完,而自身合成IgG的能力尚弱,所以6个月-5岁期间易患感染性疾病。IgA缺乏不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对黏膜表面的黏附,故婴幼儿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细胞免疫方面,婴幼儿的T细胞功能相对不足,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Th2)的平衡调节尚未完善,Th1细胞功能较弱,使得机体对病毒等病原体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力相对低下,容易导致病毒持续感染或反复感染。
2.非特异性免疫: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含量较低,不能有效地保护呼吸道黏膜免受病原体的侵袭。此外,婴幼儿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较差,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较弱,补体系统等其他非特异性免疫成分也存在活性较低等情况,这些都使得婴幼儿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三、环境因素
1.居住环境:如果婴幼儿居住的环境拥挤、通风不良,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较高,就会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例如,在一些人口密集且居住条件较差的地区,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居住环境良好的地区。
2.温度变化: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当环境温度突然变化时,如寒冷刺激可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降低了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而过热又会使婴幼儿出汗过多,呼吸道黏膜干燥,也容易导致病原体的入侵。比如在季节交替时,气温波动较大,婴幼儿若不能及时增减衣物,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3.被动吸烟:婴幼儿如果处于被动吸烟的环境中,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婴幼儿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有研究表明,被动吸烟的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接触二手烟的婴幼儿。
四、喂养因素
1.母乳喂养不足: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如分泌型IgA等,能够增强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免疫力。如果婴幼儿母乳喂养不足,就会缺乏这些免疫保护物质,从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人工喂养不当:人工喂养的婴幼儿所食用的配方奶等食品,其免疫活性成分相对母乳较少。而且在喂养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不佳,如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等,也容易导致病原体侵入婴幼儿体内,引发呼吸道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