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锁骨骨折如何治疗
小孩锁骨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护理,保守治疗适用于大多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外固定用八字绷带等;手术治疗用于严重移位等情况,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护理分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特殊人群如年龄小患儿需密切观察,有基础病史患儿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制定方案。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大多数小孩锁骨骨折,尤其是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一般来说,小孩的锁骨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保守治疗往往是首选。比如一些青枝骨折,即骨质部分断裂,骨膜还保持连续的情况,通常可通过外固定来治疗。
2.外固定方法
八字绷带固定:通过用绷带在患儿两肩之间呈八字形包扎,利用绷带的张力使骨折端保持对位。这种固定方法需要注意松紧度,过紧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要定期观察患儿上肢的血运、皮肤颜色等情况,一般每1-2周需要调整一次绷带的松紧度。同时要让患儿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骨折端再次移位。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严重移位骨折:如果锁骨骨折移位明显,骨折端重叠较多,或者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严重,影响了肩部的正常功能,或者骨折断端刺破皮肤有开放性骨折倾向时。
特殊类型骨折:一些不稳定性骨折,保守治疗难以维持骨折端的对位,也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通常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使用克氏针等器械进行固定。手术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术后要注意保持伤口的清洁,防止感染。同时要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但要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或骨折再移位。
三、康复护理
1.固定期间护理
体位护理:在骨折固定期间,要指导患儿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患侧上肢过度活动。一般建议让患儿采取半卧位,或者将患侧上肢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这样可以减轻骨折端的受力,促进骨折愈合。要经常观察三角巾的松紧度,确保其既能起到固定作用,又不会影响患儿上肢的血液循环。
功能锻炼指导:在骨折固定的早期,可以指导患儿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等简单的手部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的愈合,可以逐渐增加肩部、肘部等关节的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
2.拆除固定后护理: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拆除外固定后,要逐步增加患侧上肢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可以进行肩部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锻炼,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可以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康复锻炼,同时可以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等,促进肩部功能的恢复。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骨折后的康复可能会让患儿感到不适和焦虑,要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和鼓励。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较小患儿:年龄较小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更需要密切观察。由于其自我保护能力差,更容易发生骨折端再移位等情况。护理人员和家长要更加细心地照顾,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固定和护理,如八字绷带固定的患儿要频繁检查绷带松紧度,防止因患儿活动导致绷带过松或过紧。
2.有基础病史患儿:如果患儿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儿,骨折后的恢复需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与相关科室共同会诊,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确保患儿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骨折的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