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的原因和治疗
牙龈萎缩的原因包括牙周病、不正确刷牙、不良修复体、年龄因素和全身性疾病等,治疗方法有治疗牙周病、纠正不良刷牙习惯、更换合适修复体、手术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等
一、牙龈萎缩的原因
1.牙周病:是导致牙龈萎缩最常见的原因。牙菌斑、牙结石等长期堆积在牙齿表面,引发牙龈炎症,炎症持续发展会破坏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组织,使牙龈逐渐萎缩。例如,有研究表明,约70%以上的牙龈萎缩患者是由牙周病引起,牙周病患者口腔内的菌斑指数普遍较高,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退行性变化。
2.刷牙方法不正确:长期使用硬毛牙刷、刷牙力度过大或采用横刷法刷牙等,都会对牙龈造成机械性损伤,长期积累可引起牙龈萎缩。不同年龄、不同口腔卫生习惯的人群都可能因不正确刷牙导致牙龈萎缩,年轻人若不注意刷牙方式,也可能较快出现牙龈萎缩迹象,而老年人本身牙龈有一定退化,不正确刷牙会加重这一过程。
3.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持续的刺激,导致牙龈萎缩。比如一些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与牙龈之间存在缝隙,食物残渣易堆积,刺激牙龈发炎进而萎缩,不同年龄安装修复体的人群都可能因修复体不合适出现牙龈萎缩,老年人群体因牙齿缺失较多安装修复体的情况常见,更需注意修复体的合适性。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会出现生理性的萎缩。一般35岁以后牙龈就会逐渐开始有生理性萎缩迹象,只是不同个体萎缩速度不同,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因年龄导致的牙龈萎缩,这是人体衰老在口腔的一种表现,是牙龈组织的自然退变过程。
5.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牙龈健康导致萎缩,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易发生感染,且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牙周炎,进而导致牙龈萎缩;还有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间接影响牙龈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引发牙龈萎缩。不同疾病状态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发生牙龈萎缩的风险会增加。
二、牙龈萎缩的治疗
1.治疗牙周病:首先要针对牙周病进行治疗,如通过洗牙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刮治等治疗,控制牙周炎症,阻止牙龈萎缩进一步发展。洗牙是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基础方法,一般每半年到一年建议健康人群进行一次洗牙,而牙周病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洗牙及后续治疗。
2.纠正不良刷牙习惯:指导患者选择软毛牙刷,采用正确的巴氏刷牙法进行刷牙,减小对牙龈的机械损伤。不同年龄的人群都需要学习正确刷牙方法,年轻人可通过正确刷牙有效预防牙龈萎缩加重,老年人在原有刷牙习惯基础上进行纠正,能更好保护牙龈。
3.更换合适修复体:如果是不良修复体导致的牙龈萎缩,需要重新制作合适的修复体,使修复体与牙龈组织贴合良好,减少对牙龈的刺激。对于安装修复体的人群,要定期检查修复体情况,发现不合适及时处理。
4.手术治疗:对于牙龈萎缩较严重,影响美观或功能的情况,可考虑进行牙龈移植术等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方法增加牙龈组织的量。但手术治疗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
5.控制全身性疾病:对于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牙龈萎缩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以利于牙龈健康的维护,不同全身性疾病患者需遵循各自疾病的治疗规范来控制病情,从而间接改善牙龈萎缩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