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是什么引起的
膀胱炎的诱因包括细菌感染和非细菌因素。细菌感染中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易引发,其他细菌在有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史人群中易致感染;非细菌因素有化学性刺激、药物因素、过敏反应、放射性损伤、膀胱结石或异物、神经系统疾病等,分别会通过不同方式增加膀胱炎发生风险。
一、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
1.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是引起膀胱炎最常见的病原菌,约占尿路感染的80%左右。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尿道并上行至膀胱,例如女性尿道短而直,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外口进入膀胱引发感染;男性若存在前列腺增生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增加细菌在膀胱内定植的机会。从年龄角度看,婴幼儿由于尿道解剖结构特点及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细菌感染引发膀胱炎的高发人群;而老年人随着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且可能伴有泌尿系统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影响发生膀胱炎。
2.其他细菌种类: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膀胱炎,但相对大肠杆菌来说发生率较低。在有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史的人群中,如进行导尿、膀胱镜检查等,更容易引入这些细菌导致感染。
二、非细菌因素相关情况
1.化学性刺激:长期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卫生用品,如含有香料、酒精等成分的卫生巾、洗液等,可能刺激膀胱黏膜,破坏膀胱黏膜的防御屏障,从而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女性而言,过度使用这类卫生用品会使局部环境改变,更易引发膀胱炎;从生活方式来看,经常久坐、饮水过少的人群,尿液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对膀胱黏膜的化学性刺激增加,也可能诱发膀胱炎。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膀胱黏膜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膀胱炎发生。长期服用某些抗生素的人群,可能会引起膀胱内菌群失调,间接增加膀胱炎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膀胱内正常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使得一些条件致病菌得以滋生引发感染。
3.过敏反应:对某些物质过敏,如对女性卫生用品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可能引发膀胱黏膜的过敏反应,出现膀胱炎相关症状。过敏体质的人群在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会导致膀胱黏膜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炎症状。在特殊人群中,如儿童过敏体质者,更需注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以降低膀胱炎的发生风险。
4.放射性损伤:盆腔部位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由于射线对膀胱组织的损伤,可能导致膀胱炎。放疗过程中射线会破坏膀胱黏膜细胞,影响其正常功能,使膀胱的防御和修复能力下降,从而引发膀胱炎。这类患者在放疗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膀胱的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来减少膀胱炎的发生。
5.膀胱结石或异物:膀胱内存在结石或异物时,会持续刺激膀胱黏膜,损伤黏膜表面,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进而引发膀胱炎。例如膀胱结石会不断摩擦膀胱壁,导致黏膜破损,细菌容易在破损处定植繁殖;膀胱内的异物如留置的导管等,也会成为细菌附着的场所,引起膀胱炎症。对于有膀胱结石病史或长期留置导尿管的人群,需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结石或取出异物,预防膀胱炎的发生。
6.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出现膀胱功能障碍,导致尿液潴留,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从而增加膀胱炎的发生风险。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膀胱的正常收缩和排尿功能,使尿液不能完全排空,造成尿液淤积,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这类患者需要加强膀胱功能的护理,如定期清洁导尿等,以降低膀胱炎的发生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