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可通过多种药物治疗,H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是常用治疗皮肤瘙痒药物;钙剂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瘙痒;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在严重瘙痒性疾病短期小剂量使用,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用于局部皮肤瘙痒但需谨慎;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减轻瘙痒。根据不同病因选择药物,过敏性皮肤病在抗组胺药物基础上依情况联合糖皮质激素等,肝胆疾病引起瘙痒需用治疗原发病药物配合抗组胺药物,肾脏疾病引起瘙痒需控制肾功能进展并配合相关药物缓解。
一、抗组胺药物
1.H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皮肤瘙痒最常用的药物类型。例如氯雷他定,其通过选择性地阻断组胺与H受体的结合,发挥抗过敏作用,能有效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包括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导致的瘙痒,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性较好,适合大多数成人及病情稳定的儿童使用,但2岁以下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西替利嗪也是常用的H受体拮抗剂,对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可使用,6岁以下儿童使用需遵循医生指导。
2.其他抗组胺药物:如依巴斯汀,对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有较好的疗效,成人可使用,在儿童中的使用需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由医生判断。
二、钙剂
1.葡萄糖酸钙等:钙剂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减轻瘙痒症状。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比如过敏性紫癜伴有皮肤瘙痒时,可辅助使用钙剂。一般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给药,静脉注射时需缓慢推注,口服时要注意剂量,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
三、糖皮质激素
1.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在严重的瘙痒性疾病中可能会使用,如严重的湿疹、荨麻疹伴发严重瘙痒且其他治疗无效时。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如长期使用可引起肥胖、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所以一般仅短期、小剂量使用。成人在病情需要时可短期应用,儿童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密切监测副作用。
2.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局部皮肤瘙痒,可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其通过抗炎、抗过敏作用缓解局部瘙痒,但面部、皮肤薄嫩处等使用需谨慎,儿童使用更要严格控制使用部位和时间。
四、肥大细胞稳定剂
1.色甘酸钠等:可稳定肥大细胞,阻止其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从而减轻皮肤瘙痒。常用于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伴发的眼部周围皮肤瘙痒等情况,在皮肤瘙痒性疾病中的应用相对局限,使用时需遵循医生指导,儿童使用也需谨慎评估。
五、根据不同病因选择药物
1.过敏性皮肤病:如因接触过敏原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导致皮肤瘙痒,在使用抗组胺药物的基础上,若症状严重可短时间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湿疹引起的瘙痒,除了上述药物外,还可根据皮肤状态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配合治疗,如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儿童湿疹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需选择弱效或中效制剂,并注意保湿护理。
2.肝胆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如胆汁淤积性肝病导致的皮肤瘙痒,可能需要使用熊去氧胆酸等治疗原发病的药物,同时可辅助使用抗组胺药物等缓解瘙痒症状,儿童肝胆疾病引起的瘙痒需由儿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综合判断用药方案。
3.肾脏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慢性肾衰竭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时,除了控制肾功能进展外,可使用司维拉姆等药物调节钙磷代谢,同时配合抗组胺药物等缓解瘙痒,儿童肾脏疾病引起的瘙痒治疗更为复杂,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