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需观察临床表现(不同部位有特点,结合全身及病史判断)和辅助检查(血常规、影像学等);治疗包括全身治疗(抗感染、支持)和局部治疗(抗感染处理、脓肿切开引流);预防要维护口腔卫生(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和避免创伤(防受伤及正确处理伤口)。
一、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
不同部位的间隙感染有各自特点,如眶下间隙感染表现为眶下区红肿热痛,上唇鼻旁部分皮肤出现炎性浸润块;咬肌间隙感染可见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等。需综合患者局部及全身症状判断,全身症状可能有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年龄较小儿童可能因感染导致精神萎靡、拒食等情况,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
根据病史,如是否有牙源性感染、外伤等病史,对于有龋齿、牙周炎等牙源性疾病史的患者更需警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2.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情况,一般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过该检查能初步判断感染的炎症程度,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血常规指标范围不同,儿童相对成人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偏高些,需结合儿童自身正常指标范围判断。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X线可协助判断有无骨质破坏等情况,CT能更清晰显示间隙内的脓肿形成等情况,对于明确感染范围、脓肿位置等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复杂解剖部位的间隙感染,CT检查更具优势。
二、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1.全身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感染的病原菌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一般先经验性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针对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注意药物的过敏情况,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谨慎选择。不同年龄患者对抗生素的选择和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用药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及剂量范围(虽然不提及具体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支持治疗,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考虑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年龄较小儿童的营养支持尤为重要,要确保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发热患者要注意补液,防止脱水等情况发生。
2.局部治疗:
局部抗感染处理,早期可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溶液等进行局部冲洗,清除局部的坏死组织、异物等,保持局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对于不同部位的间隙感染,冲洗操作要注意轻柔,避免对局部组织造成额外损伤,尤其儿童患者更需轻柔操作。
脓肿切开引流,当局部形成脓肿时,需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的时机、切口的选择等要根据感染的部位等情况而定,目的是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促进感染消退。切口选择要考虑美观及功能影响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切口选择还要兼顾面部美观及对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
1.口腔卫生维护: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对于儿童要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年龄较小儿童可使用儿童专用牙膏等,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减少牙源性感染的发生风险。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对于儿童要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2.避免创伤:
注意避免口腔颌面部的创伤,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避免磕碰等,儿童玩耍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口腔颌面部受伤,一旦受伤要及时进行正确处理,如伤口清洗、消毒等,防止伤口感染引发间隙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