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强调怎么治疗
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需从多方面入手,足月儿出生2周起每日补400IU维生素D至2岁;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出生后先补800IU/天,3个月后改400IU/天。婴儿出生后可开始晒太阳,不同年龄有不同日照要求,要鼓励儿童多户外活动。母乳喂养婴儿要按时补维生素D且母亲保证营养,人工喂养选合适配方奶并补维D和保证日照。早产儿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有慢性疾病儿童除补维D还需治原发疾病并监测。
一、补充维生素D
1.足月儿:足月儿出生后2周起应补充维生素D400IU/天,直至2岁。有研究表明,足月儿每日补充400IU维生素D可有效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降低佝偻病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维持血钙、血磷的正常水平,从而保证骨骼的正常发育。
2.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此类特殊人群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D800IU/天,3个月后改为400IU/天。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储存的维生素D较少,且生长发育相对较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更大。研究发现,早产儿早期补充较高剂量的维生素D有助于满足其生长发育对维生素D的需求,降低佝偻病的发生几率。
二、增加日照
1.年龄因素:婴儿出生后即可开始晒太阳,但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一般来说,每天可在户外活动1-2次,每次暴露皮肤面积逐渐增加。对于婴幼儿,可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晒太阳。随着年龄增长,仍应保证适当的日照时间。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这样可以通过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合成维生素D。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日照时间和强度的需求有所不同,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生活方式: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参与户外运动,如散步、跑步、玩耍等。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场所,避免空气污染等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同时,要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如在冬季阳光较弱时,可适当增加室内光照模拟日光照射,但效果不如户外活动直接。
三、合理喂养
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虽不能完全满足婴儿需求,但通过补充维生素D及保证日照,可维持婴儿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母乳喂养的婴儿应按时补充维生素D,同时母亲也应注意自身的营养状况,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磷等营养素,以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促进婴儿骨骼发育。
2.人工喂养:配方奶中一般已添加适量维生素D,但仍需按照婴儿年龄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并保证适当日照。家长在选择配方奶时,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维生素D含量合适的产品。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除了保证配方奶的合理摄入外,也要关注其整体营养状况,确保钙、磷等营养素的充足供应,以支持骨骼正常发育,预防佝偻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除了要严格按照规定补充维生素D外,还应密切监测其生长发育情况,包括体重、身高、骨骼发育等指标。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维生素D的代谢和利用可能与足月儿不同,因此需要更精细的监测和个性化的营养支持。同时,在护理早产儿时,要注意保暖等基本护理,为其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2.有慢性疾病的儿童:如患有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等影响维生素D吸收和代谢的儿童,在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除了常规补充维生素D外,还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加强维生素D的监测。例如,患有肝胆疾病的儿童可能存在维生素D吸收障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并密切观察骨骼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