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分期
肝性脑病分为0-4期,0期(潜伏期或轻微肝性脑病)无明显临床表现但精细智力和心理测试可发现异常;1期(前驱期)主要是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可有轻微扑翼样震颤;2期(昏迷前期)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定向力和理解力减退,扑翼样震颤更明显,有神经系统体征;3期(昏睡期)处于昏睡状态可被唤醒,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可引出,肌张力增加等;4期(昏迷期)完全昏迷,浅昏迷对疼痛刺激有反应,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且各期病情逐渐加重需相应护理和治疗。
表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日常生活能力正常,但通过精细的智力测试(如数字连接试验、搭积木试验等)及心理测试可发现异常。此期患者的脑功能已有轻微改变,对于有肝病基础的人群,若存在轻微的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细微异常,需高度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例如,在儿童肝性脑病中,若患儿原本活泼好动,但近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细微变化,也可能处于此期,其发病可能与儿童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体内代谢产物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有关,同时可能受患儿基础肝病(如先天性肝病等)的影响。
1期(前驱期)
表现:主要表现为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昼夜颠倒)等。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多不明显,可能仅有扑翼样震颤(嘱患者两臂平伸,手指分开时,出现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与肩关节急促而不规则地扑击样抖动),但此时常较轻微,易被忽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在老年肝性脑病患者中,可能更容易被误认为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因为老年人群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减退基础,而肝性脑病导致的轻度性格行为改变易与之混淆。在儿童肝性脑病中,可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学习成绩下降等相对不典型的表现,与儿童自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可能重叠,需要仔细鉴别。
2期(昏迷前期)
表现: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辨别能力)和理解力均减退,例如患者可能分不清昼夜,对人物的识别出现错误等。患者的扑翼样震颤更为明显,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巴宾斯基征阳性等。此期患者的病情较前驱期有所加重,对于有肝病基础的患者,若出现上述明显的意识及行为改变,需及时采取措施,因为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在特殊人群中,如妊娠期肝性脑病患者,由于妊娠这一特殊生理状态,肝脏负担加重,肝性脑病的表现可能更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妊娠对肝脏功能及患者全身状况的影响来进行评估和处理。
3期(昏睡期)
表现:患者处于昏睡状态,但可被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可引出,肌张力增加,锥体束征常呈阳性。此期患者的意识障碍进一步加深,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变化。对于老年肝性脑病患者,昏睡期可能面临更多的并发症风险,如肺部感染等,因为患者长期昏睡,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加之老年患者本身抵抗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护理,如定期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4期(昏迷期)
表现:患者完全昏迷,不能被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此期患者病情最为严重,需要积极进行抢救和治疗。对于儿童肝性脑病患者处于昏迷期时,由于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成熟,昏迷可能对其脑发育等造成更严重的影响,需要更加精细和专业的护理及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脑损伤等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