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荨麻疹是什么病
小儿荨麻疹是常见小儿皮肤疾病,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病因有食物、感染、药物、环境因素;临床表现为皮肤现大小不等风团及伴随瘙痒等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对症治疗,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环境清洁、锻炼等,家长需密切关注并及时就医及做好预防。
一、病因
1.食物因素:小儿食用鱼虾、蟹、蛋类、牛奶等食物后可能引发荨麻疹,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作为异体蛋白,可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例如,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就可能成为致敏原,据相关研究统计,约有15%-20%的小儿荨麻疹与食物过敏有关。
2.感染因素:病毒(如感冒病毒、肝炎病毒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寄生虫(如蛔虫、蛲虫等)感染都可能诱发小儿荨麻疹。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荨麻疹样皮疹。一般来说,儿童时期的感染性因素在小儿荨麻疹的病因中占比较大,有资料显示约30%-50%的小儿荨麻疹与感染相关。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引起小儿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磺胺等。药物引起的荨麻疹多属于变态反应,具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需经过4-20天才会出现过敏反应。
4.环境因素:接触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等过敏原,或受到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因素刺激,都可能导致小儿荨麻疹。例如,在花粉传播的季节,小儿接触花粉后,皮肤可能出现风团样皮疹。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通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会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的形态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皮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如面部、躯干、四肢等。
2.伴随症状:部分小儿可能伴有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小儿可能因剧烈瘙痒而哭闹不安。少数小儿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危急,需要及时救治。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小儿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时间、诱因、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了解小儿近期的饮食、感染情况、用药史以及接触过敏原的情况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小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观察皮肤风团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同时检查有无其他伴随的体征,如是否有呼吸道、胃肠道等系统的异常表现。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情况,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过敏状态。还可能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小儿的过敏原,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小儿荨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对症治疗。首先要积极寻找可能的诱因并尽量避免,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引起的,要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若是感染引起的,要积极控制感染等。对于瘙痒明显的小儿,可使用止痒药物缓解症状。
2.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小儿的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易过敏的食物;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减少接触过敏原的机会;加强小儿的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合理用药,避免使用易引起过敏的药物等。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小儿,更要密切关注其接触的物质和身体状况,做好预防工作。
小儿荨麻疹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小儿的皮肤及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注意做好预防措施,以保障小儿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