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尿路感染由病原体入侵泌尿系统引起,常见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等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有上行、血行、淋巴道等感染途径;女性生理结构、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医源性因素是易感因素;儿童尿路感染与泌尿系统结构发育不完善等有关,女婴更易发生;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引发尿路感染,易反复发作且可致严重并发症;妊娠期女性因内分泌等变化发生率高,不及时控制会影响胎儿健康。
一、尿路感染的病原体来源
尿路感染主要是由病原体入侵泌尿系统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等肠道革兰阴性杆菌,约占尿路感染病原菌的80%左右。这些病原体可通过上行感染途径,即由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引发感染;也可能通过血行感染,如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病原体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肾脏等泌尿系统部位引起感染;还存在淋巴道感染等较少见的途径,但相对而言不是主要的感染途径来源。
二、易感因素与尿路感染发生的关系
(一)女性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较近,这使得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外口进入尿道并上行至膀胱等部位引发感染。例如,成年女性在性生活后,由于性交可能会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青春期前女孩和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二)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因素
1.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路内停留时间延长,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细菌容易在梗阻部位繁殖进而引发尿路感染。例如,输尿管结石造成尿液梗阻时,梗阻以上部位的尿液积聚,细菌难以被有效冲刷排出,就容易引发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
2.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使得细菌容易在肾脏定植,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尤其是在儿童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相对常见,是儿童反复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机体免疫力低下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限,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且一旦发生尿路感染,病情往往较难控制,容易反复发作。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也易发生尿路感染。
(四)医源性因素
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等医源性操作可能会损伤尿路黏膜,破坏尿路的防御屏障,从而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引发感染。例如,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几乎可达100%,导尿管作为细菌进入尿路的通道,为病原体感染创造了条件。
三、不同人群尿路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尿路感染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尿路感染,常与泌尿系统结构发育不完善有关,如膀胱输尿管反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婴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比男婴更易发生尿路感染。而且儿童表达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需要家长及医护人员提高警惕。
(二)老年尿路感染
老年男性多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进而引发尿路感染,老年女性则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萎缩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降低,尿路感染容易反复发作,且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盂肾炎、败血症等。
(三)妊娠期尿路感染
妊娠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输尿管蠕动减弱,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同时孕期尿液中营养物质丰富,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条件,所以妊娠期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而且妊娠期尿路感染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需要密切关注并积极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