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骨折没绝对卧床怎么办
康复需关注体位与活动管理,包括保持正确床体位姿、逐步增加活动;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轮椅、助行器等;配合康复训练,如核心肌群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还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医生随访来监测骨折愈合及调整康复方案,不同年龄人群康复需有针对性。
一、康复体位与活动管理
1.床体位姿:在非绝对卧床时,应保持正确的床体位姿,例如仰卧位时可在腰部下方垫薄枕,使腰椎处于生理前凸状态,减少骨折部位的压力;侧卧位时需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双下肢之间可夹软枕,避免脊柱扭曲。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骨折患者,更要注意体位的舒适性与对骨折部位的保护,儿童骨骼柔韧性好,但骨折后仍需注意避免不良体位加重损伤。
2.逐步增加活动:根据骨折恢复阶段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早期可进行床上的肢体肌肉收缩舒张练习,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离床活动,离床时可使用腰围等支具辅助,支具的使用能为骨折部位提供一定支撑,减轻局部压力。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相对疏松,骨折恢复周期可能较长,在增加活动时更要谨慎,密切关注自身耐受情况,若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需及时调整活动量。
二、借助辅助器具
1.拐杖与轮椅:当需要离床活动但又不能完全负重时,可借助拐杖。使用拐杖时要注意正确的握持方法和行走姿势,确保身体平衡,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额外应力。对于行动严重受限的患者,轮椅是重要的辅助器具,使用轮椅时要调整好座椅高度等,保证患者舒适且骨折部位不受压迫。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辅助器具时需有家人或医护人员在旁协助,儿童使用辅助器具时要特别注意器具的安全性和适配性,防止因辅助器具使用不当导致二次损伤。
2.助行器:助行器也是一种可选择的辅助器具,对于骨折后需要部分负重活动的患者,助行器能分散身体重量,减轻骨折部位负担。使用助行器时要确保其稳定性,根据自身身高调整好助行器的高度,逐步练习使用助行器进行行走等活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三、康复训练配合
1.核心肌群训练: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对于压缩骨折患者很重要。例如平板支撑(在可耐受范围内),通过锻炼腹部、背部等核心肌群,增强对脊柱的支撑能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骨折部位损伤加重。不同年龄人群核心肌群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要选择适合其年龄和身体发育阶段的简单动作,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以能耐受且不加重疼痛为准。
2.关节活动度训练:定期进行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胸椎压缩骨折患者可进行肩关节、髋关节的活动度训练,防止关节粘连、僵硬。活动度训练要缓慢、适度,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心率等变化,避免因活动过度引发心血管意外。
四、定期医疗评估
1.影像学检查:定期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骨折后1-2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段进行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部位的对位对线、骨痂生长等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康复方案。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代谢较慢,更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进程,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措施。
2.医生随访:定期到医院进行医生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包括疼痛程度、肢体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估,给出个性化的康复建议。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的随访,及时反馈孩子在康复过程中的表现,医生会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调整康复计划,确保骨折顺利恢复且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