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骨折的原因有哪些
骨折的发生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疾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儿童因生长发育阶段骨特性及自我保护差易骨折;老年人因骨生理性退变、骨量减少等易骨折,女性绝经后因雌激素下降等更易骨折;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骨折风险;骨质疏松症、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因素也会导致骨折发生。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矿化程度相对较低,骨密度不如成年人。例如,幼儿的骨骼中有机成分相对较多,无机成分较少,使得骨骼韧性较好但强度不足,容易在受到外力时发生骨折。而且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更容易因意外摔倒、碰撞等情况导致骨折。
2.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会发生生理性退变。骨量减少,骨质逐渐疏松,骨的微观结构受损,骨强度降低。研究表明,老年人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进一步加速了骨量的丢失,使得骨骼更容易发生骨折,常见于髋部、脊柱、腕部等部位。
二、性别因素
1.女性:如前所述,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代谢出现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快速丢失,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因此相对男性更容易发生骨折。此外,女性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量积累相对男性较少,也是其骨折风险较高的一个因素。
三、生活方式因素
1.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应力刺激,骨量流失加快。例如,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其骨骼中的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相对活跃,使得骨密度逐渐下降,增加了骨折的易感性。
2.营养不均衡:
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矿化。例如,饮食中乳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摄入过少,会导致机体缺钙,影响骨骼的强度和韧性,容易引发骨折。
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同时对骨骼的代谢也有重要调节作用。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钙吸收障碍,进而影响骨骼健康。例如,日照不足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因为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需要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为维生素D,而长期室内工作、户外活动少的人就容易缺乏维生素D,增加骨折风险。
3.吸烟与酗酒: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骨代谢,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功能,还会减少雌激素的分泌(对于女性),从而导致骨量丢失,增加骨折的发生几率。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干扰骨骼的正常代谢,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还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等过程,进而影响骨骼健康,增加骨折风险。
四、疾病因素
1.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多种疾病可继发骨质疏松,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加;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会影响骨骼的代谢,导致骨量丢失等。
2.内分泌疾病:除了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缺乏外,其他内分泌疾病也会影响骨骼健康。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原因,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骼并发症,增加骨折的发生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加速骨转换,引起骨量丢失,容易发生骨折。
3.神经系统疾病: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长期卧床,进而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例如,脑卒中患者偏瘫后长期卧床,肢体得不到有效的运动刺激,骨量丢失加快,容易发生骨折。
4.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会发生骨转移,破坏骨骼的结构和强度,导致骨折。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容易发生骨转移,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