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瘤
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良性血管源性肿瘤,分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发病机制与血管生成因子失衡、遗传等有关,临床表现各异,可依表现、体查及影像学诊断,自然病程不同,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激光、手术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皮肤血管瘤的定义与分类
皮肤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属于血管源性肿瘤。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可分为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鲜红斑痣是一种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表现为淡红至暗红色斑片,不高出皮肤表面;草莓状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表现为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组成,呈蓝紫色、柔软的包块。
二、皮肤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失衡有关,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形成调控机制出现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形成血管瘤。此外,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其中,有研究发现部分皮肤血管瘤患儿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
三、皮肤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鲜红斑痣: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出生时即存在,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可逐渐加深,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并且可出现结节状增生。
草莓状血管瘤:多在出生后1-2个月出现,初为小的红色斑点,逐渐增大,隆起成草莓状分叶肿瘤,好发于头颈部。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多见,表现为隆起的包块,皮肤呈紫蓝色,质地柔软,可压缩。
四、皮肤血管瘤的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必要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血管瘤的部位、范围、形态及血流情况;对于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五、皮肤血管瘤的自然病程
大多数草莓状血管瘤在出生后1年内快速增殖,随后进入消退期,一般在5-7岁时大部分可消退,消退率可达50%-60%,消退后可能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问题。鲜红斑痣通常不会自行消退,且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可能会逐渐增大,侵犯周围组织。
六、皮肤血管瘤的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部分较小的、不影响功能和外观且处于稳定期的草莓状血管瘤,可选择观察等待,定期随访观察其变化。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等,普萘洛尔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诱导血管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作用,对于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有较好的疗效,但使用时需注意监测患儿心率、血压等指标,尤其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等特殊情况的患儿要谨慎使用。
激光治疗:适用于鲜红斑痣等,利用激光的光热效应破坏异常的血管组织,不同类型的激光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瘤,治疗后需注意防晒等护理。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影响功能或外观且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血管瘤,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瘢痕形成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具有一定的自然病程特点,在观察等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血管瘤的大小、颜色、生长速度等变化,同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摩擦等刺激。使用药物治疗时,如普萘洛尔,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儿童及青少年:对于处于增殖期或消退期后期的皮肤血管瘤患儿,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皮肤血管瘤可能影响外观,从而对患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必要时可给予心理支持。
特殊病史患儿: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在考虑使用普萘洛尔等药物治疗皮肤血管瘤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