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胃炎有什么区别
萎缩性胃炎与非萎缩胃炎在定义与病理表现、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上存在差异,老年、儿童、女性等特殊人群情况也各有特点,前者胃黏膜腺体萎缩,病因复杂,症状不典型,需胃镜及活检诊断,治疗针对病因且有癌变风险需定期随访;后者胃黏膜固有腺体未萎缩,病因含Hp感染等,症状多样,胃镜可诊,多数经治可缓解但易复发,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差异
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其病理表现主要是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可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例如,通过胃镜检查并取组织活检可发现腺体数量明显减少等典型病理改变。
非萎缩胃炎:也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胃部疾病,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未发生萎缩性改变。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或呈花斑样改变等。
二、病因差异
萎缩性胃炎: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高盐食物等)、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增高)、遗传因素等有关。其中Hp感染是重要病因之一,持续的Hp感染可逐步损伤胃黏膜,导致腺体萎缩等改变。
非萎缩胃炎:主要病因也包括Hp感染,此外,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也可能诱发,还有一些药物因素(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引起非萎缩胃炎。
三、临床表现差异
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有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胃镜检查时发现。由于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可能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所以消化不良相关表现相对常见。
非萎缩胃炎:症状多样,以上腹部疼痛较为常见,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还可有腹胀、反酸、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但一般相对萎缩性胃炎来说,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
四、诊断方法差异
萎缩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黏液变薄等表现,组织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通过病理检查能明确腺体萎缩等情况。
非萎缩胃炎: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等表现,组织活检显示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无萎缩。
五、治疗及预后差异
萎缩性胃炎:治疗上首先针对病因治疗,如抗Hp治疗等。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给予对症治疗。由于存在腺体萎缩,有一定癌变风险,所以需要定期随访胃镜检查。一般来说,病程相对较长,病情容易反复。
非萎缩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及病因,如抗Hp治疗、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不注意诱因的避免,也容易复发。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较隐匿,需要更密切监测胃镜等检查。老年非萎缩胃炎患者同样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因为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较弱,不良生活方式易加重病情。
儿童人群:儿童萎缩性胃炎相对少见,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治疗时需格外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生活方式等。儿童非萎缩胃炎也需关注其饮食习惯等,避免不良因素影响胃黏膜。
女性人群: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部状况,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胃炎患者在这些时期需更注意自身症状变化,生理期可能因激素影响导致胃部不适症状加重等情况,孕期要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