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糜烂性胃炎吃什么药
胃糜烂性胃炎的治疗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受体拮抗剂)、保护胃黏膜药物(如铋剂和铝碳酸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需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常用四联疗法),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用药需各有注意事项
一、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PPI):这类药物能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常见的有奥美拉唑,其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研究表明,奥美拉唑可显著降低胃内酸度,促进胃糜烂性胃炎创面的愈合,对于大多数胃糜烂性胃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能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其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一天只需服用一次。
2.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它能竞争性阻断壁细胞基底膜的H受体,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雷尼替丁对胃糜烂性胃炎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糜烂处的刺激,促进炎症的修复,但相较于质子泵抑制剂,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度稍弱,起效相对较慢。
二、保护胃黏膜药物
1.铋剂:例如枸橼酸铋钾,它在胃内酸性条件下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的侵袭。同时,铋剂还可促进胃黏膜分泌黏液,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并且能与幽门螺杆菌菌体蛋白结合,发挥杀菌作用,有助于胃糜烂性胃炎的康复。临床研究显示,枸橼酸铋钾能有效改善胃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2.铝碳酸镁:该药可迅速中和胃酸,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吸附胃蛋白酶,结合胆汁酸,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铝碳酸镁能覆盖在胃糜烂部位,形成保护屏障,减轻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损伤,缓解胃痛、烧心等不适症状,且服用方便,起效较快。
三、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
如果胃糜烂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通常需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四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糜烂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炎症更容易得到控制,有助于胃糜烂的愈合,降低胃炎复发的风险。但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等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胃糜烂性胃炎用药时需更加谨慎,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和抗生素等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使用PPI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腹泻、头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同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儿童:儿童患胃糜烂性胃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在药物选择上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或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必须用药时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孕妇:孕妇患胃糜烂性胃炎时,用药需特别小心,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尽量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如果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权衡药物治疗的收益和对胎儿可能的风险。
有基础疾病者:对于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胃糜烂性胃炎患者,用药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使用含蔗糖的胃黏膜保护剂时需谨慎,要注意血糖的监测;患有心脏病的患者使用某些抗生素时要考虑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需在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