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是什么病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口腔局部有白色斑膜等,可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以抗真菌药物为主并需非药物干预,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温馨提示,包括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需注意的口腔清洁及病情控制等方面。
一、定义与病原体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属于机会致病性真菌,在正常人体口腔等部位也有存在,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会大量繁殖致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且口腔黏膜娇嫩,相对更容易发生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例如,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可能接触到白色念珠菌而引发感染;儿童时期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等也易受其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口腔局部的防御功能降低,也较容易罹患该病。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口腔内正常菌群平衡,使白色念珠菌过度增殖;长期佩戴义齿且口腔卫生清洁不佳的人群,义齿周围容易成为白色念珠菌滋生的温床;过度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微环境,降低口腔的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
3.基础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生长繁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后往往病情较为严重且难以控制。
三、临床表现
1.口腔局部表现:常见的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膜,稍用力可擦去,其下为充血的黏膜。好发部位包括颊黏膜、舌、牙龈、上颚等部位。患儿可能会出现拒食、哭闹等情况,因为病变部位可能会有疼痛不适;成年人则可能感觉口腔内有异物感、干燥等。
四、诊断方法
1.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典型表现,如白色斑膜等初步怀疑为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2.实验室检查:可采取病变部位的分泌物进行镜检,若发现白色念珠菌的菌丝或孢子可明确诊断;也可进行真菌培养,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可确诊,并且通过培养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为选择合适的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相关原则
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为抗真菌药物,但在使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其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方面,保持口腔清洁是重要的措施,例如婴幼儿可在喂奶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儿童及成人可使用淡盐水漱口等,但要注意操作方法和频率以避免对口腔黏膜造成过度刺激。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幼儿: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喂奶后及时清洁口腔。在使用安抚奶嘴等物品时要注意定期消毒。如果发现婴儿口腔有异常白色斑膜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免疫力低,病情发展可能较快。
2.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检查口腔状况。对于佩戴义齿的老年人,要正确佩戴和清洁义齿,每天取下义齿进行彻底清洁,保持口腔局部的清洁环境,降低白色念珠菌感染风险。同时,老年人如果患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维持身体的抵抗力。
3.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风险。在出现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时,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抗真菌治疗,并且要密切观察口腔感染情况的变化。
4.艾滋病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往往较为顽固,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抗真菌治疗,同时要注重整体免疫功能的维护,但要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损害免疫系统的不当治疗措施,并且要加强口腔局部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