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双链DNA病毒,有潜伏-活化特性。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播(宫内、产道)和水平传播(密切接触)。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有症状,有症状者有全身性、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表现。诊断靠病毒学(标本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治疗针对有症状患儿用更昔洛韦,无症状者密切随访。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情况,有症状定期复诊,护理要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污染物品,无症状婴儿也需按建议随访。
一、病原体特点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潜伏-活化的特性,可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
二、传播途径
1.垂直传播
宫内感染:孕妇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时,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据相关研究,孕妇巨细胞病毒原发感染时,胎儿宫内感染率约为30%-40%;再发感染时,胎儿感染率相对较低,但也可达1%-2%。
产道感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可被感染。
2.水平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唾液、尿液、乳汁等传播,例如照顾婴儿时,与婴儿的密切接触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在一些托幼机构等集体环境中,婴儿之间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该病毒。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感染:大多数婴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无明显症状,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这部分婴儿占感染总数的大部分,约80%-90%。
2.有症状感染
全身性表现:可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还可伴有肝脾肿大,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肝脾体积增大;部分婴儿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可升高。
血液系统表现: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等;也可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等。
呼吸系统表现:少数婴儿可能出现肺炎相关表现,如咳嗽、气促等,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有炎症阴影。
神经系统表现:严重感染时可累及神经系统,出现小头畸形、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等,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对婴儿的预后影响较大。
四、诊断方法
1.病毒学检查
尿液、唾液等标本病毒分离:采集婴儿的尿液、唾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若能分离出巨细胞病毒则可确诊,但该方法耗时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至数周。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核酸检测方法,检测标本中巨细胞病毒的DN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的特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2.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检测:检测婴儿血清中巨细胞病毒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若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有巨细胞病毒感染;若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也提示近期有感染。
五、治疗
目前对于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有症状的患儿。更昔洛韦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但由于婴儿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善,使用时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对于无症状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一般不主张积极抗病毒治疗,而是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因为部分无症状感染婴儿可能会自行清除病毒。
六、特殊人群(婴儿)的温馨提示
婴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吃奶情况等。对于有症状的婴儿,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复诊,监测相关指标如肝功能、血常规等。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婴儿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特别是婴儿的用品要定期消毒。同时,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要尽量避免婴儿接触可能被巨细胞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避免婴儿与患有巨细胞病毒感染且处于排毒期的人群密切接触等。对于无症状感染的婴儿,家长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因为少数无症状感染婴儿可能会出现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