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和幼儿急疹的区别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临床表现有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靠流行病学史和典型表现等诊断,对症治疗并隔离,婴幼儿患麻疹易有严重并发症需接种疫苗;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引起,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有潜伏期、发热期、出疹期,靠典型表现等诊断,对症治疗,婴幼儿高热时要防惊厥,免疫力低下人群患两病需特殊注意
一、病因方面
1.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接触后发病几率高。
2.幼儿急疹:主要病原体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其次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多见于6-24月龄婴幼儿,发病机制是病毒感染后在体内增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发病,传播方式主要是密切接触传播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1.麻疹:
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流泪等,还可出现Koplik斑,即位于双侧颊黏膜近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麻疹早期的特征性体征。
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出疹时体温进一步升高。
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伴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一般7-10天痊愈。
2.幼儿急疹:
潜伏期:一般为5-15天,平均9-10天。
发热期: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3-5天,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伴有轻度腹泻、流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惊厥,多为良性、短暂的惊厥。
出疹期: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散在分布,主要分布在颈部、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三、诊断方面
1.麻疹: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麻疹患者)、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Koplik斑、皮疹特点等)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可检测血清中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即可确诊。
2.幼儿急疹: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突发高热,热退疹出,结合血常规检查,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可稍高,随后淋巴细胞明显增多等特点来诊断,也可通过检测血清中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的特异性抗体来辅助诊断。
四、治疗与护理方面
1.麻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并发症防治。护理方面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注意皮肤和眼部清洁等。由于麻疹传染性强,需隔离患儿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
2.幼儿急疹:主要也是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但需注意幼儿急疹多发生在低龄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安全的退热方式。护理上同样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麻疹对婴幼儿健康威胁较大,未接种疫苗的婴幼儿感染麻疹后容易出现肺炎、中耳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要按时接种麻疹疫苗进行预防;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一般预后良好,但高热时要密切观察有无惊厥等情况,及时采取降温等措施。
2.免疫力低下人群:麻疹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病情,应尽量避免接触麻疹患者;幼儿急疹对于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也需要加强护理,防止出现继发感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