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查宝宝有没有佝偻病
佝偻病可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临床症状有骨骼改变(头部、胸部、四肢表现)及其他系统表现(多汗、神经精神症状);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有相应变化,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可确诊;X线可观察骨骼形态结构变化。高危人群为母乳喂养儿、早产儿等,检查时要轻柔,结合多检查综合判断,考虑不同年龄特点。
一、临床症状观察
1.骨骼改变相关表现:
头部: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患儿可出现颅骨软化,用四指指尖轻压枕骨、拇指轻压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8-9月龄以上患儿可见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盒样头型;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佝偻病患儿前囟可迟至2-3岁闭合。
胸部:1岁左右的患儿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肋骨串珠,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似串珠状;鸡胸或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形似漏斗。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腕、踝部可出现手镯或脚镯样改变;1岁左右的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
2.其他系统表现:患儿常伴有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尤其是头部多汗,汗液刺激头皮,使婴儿经常摇头擦枕,导致枕部脱发,形成枕秃。还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等,年龄较小的婴儿更为明显。
二、实验室检查
1.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测定:
血钙:早期血钙可正常或稍低,活动期血钙稍降低;
血磷:血磷明显降低;
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活动期显著升高,是反映骨代谢的重要指标,但需注意,甲状腺功能亢进、骨折愈合等情况也可导致碱性磷酸酶升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是诊断佝偻病的可靠指标,其水平降低提示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正常参考值为20-100nmol/L,当血清25-(OH)D<20nmol/L时提示维生素D缺乏,<10nmol/L时可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长骨骨骺端:初期X线可无明显变化;活动期长骨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或骨折。通过X线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变化,对于佝偻病的分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段婴儿的长骨X线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婴儿早期主要观察腕部、膝部等部位的骨骺改变情况。对于有骨骼畸形表现的患儿,X线检查还可以评估畸形的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四、高危人群及注意事项
1.高危人群:
母乳喂养儿: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婴儿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佝偻病,因为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相对较低,且婴儿从母乳中获得的维生素D量有限。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这些婴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储备不足,且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若不及时补充,更容易发生佝偻病。例如,早产儿出生后生长速度比足月儿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相对更多,若没有及时补充,发生佝偻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2.注意事项:在检查过程中,对于婴儿的检查要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特别是在进行骨骼检查时,要注意婴儿的体位舒适,减少婴儿的不适。对于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异常的患儿,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单一检查结果确诊或排除佝偻病。同时,在评估患儿情况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婴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例如小婴儿的颅骨软化等表现与较大婴儿的方颅等表现不同,需要根据具体年龄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