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药
皮肤真菌感染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药物分唑类(咪唑类、三唑类)、丙烯胺类、吗啉类、吡啶酮类等,不同人群使用有注意事项,还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感染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辅助治疗
一、抗真菌药物分类及常见药物
(一)唑类抗真菌药
1.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咪康唑等。酮康唑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有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酮康唑对常见的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等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可用于治疗体癣、股癣等皮肤真菌感染。咪康唑可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对多种真菌有抗菌作用,常用于治疗手足癣等。
2.三唑类:如伊曲康唑、氟康唑。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高活性,能有效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伊曲康唑对皮肤癣菌、酵母菌等有较强抗菌活性,对甲真菌病等有较好疗效。
(二)丙烯胺类
代表药物为特比萘芬,通过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酶,阻止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影响真菌细胞壁的合成。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有高效杀菌作用,对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皮肤癣菌引起的体癣、股癣、足癣等疗效显著,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能快速缓解症状并清除真菌。
(三)其他抗真菌药
1.吗啉类:如阿莫罗芬,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真菌死亡。阿莫罗芬外用制剂可用于治疗指甲真菌病等,能在指甲表面形成药物储备库,缓慢释放药物发挥作用。
2.吡啶酮类:环吡酮胺属于此类,能改变真菌细胞膜的渗透性,使细胞内物质外漏,从而发挥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等。
二、不同人群使用抗真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真菌感染时,应优先考虑相对安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例如外用的特比萘芬乳膏等,使用时要注意避免儿童误触眼睛等敏感部位。对于婴儿的皮肤真菌感染,要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且用药面积不宜过大,因为婴儿皮肤吸收能力相对较强,防止药物过量吸收引起不良反应。
(二)孕妇
孕妇皮肤真菌感染时,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更安全。唑类药物中,外用的克霉唑等在孕期使用相对较为谨慎,但在医生评估受益大于风险时可短期使用。系统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有潜在影响,需避免使用。应根据孕妇的具体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真菌治疗方式,优先考虑外用药物治疗。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真菌感染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监测肝肾功能。例如使用伊曲康唑等药物,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可适当调整用药方案,优先选择外用药物治疗,若需系统用药则需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四)特殊病史人群
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经肝脏代谢的抗真菌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如使用伊曲康唑,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应评估肝脏功能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抗真菌药物时,需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使用氟康唑时要根据肾功能情况进行剂量调整,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辅助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对于皮肤真菌感染患者,应注意保持感染部位的清洁干燥。例如,足癣患者要勤换袜子,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每天清洗脚部并擦干,尤其是趾间部位,避免真菌在潮湿环境中滋生繁殖,有助于辅助抗真菌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二)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使用过的毛巾、鞋袜等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与他人共用这些物品,防止交叉感染。例如,可将毛巾用开水烫洗、鞋袜在阳光下暴晒等,减少真菌传播的机会,有利于控制皮肤真菌感染的范围和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