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齿干槽症是什么
拔智齿后干槽症是常见并发症,2-3天出现剧烈疼痛等特征,发病与口腔细菌感染、创伤、解剖因素有关,可通过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护理预防,治疗需清创及止痛对症处理,了解相关内容对保障口腔健康重要。
一、拔智齿干槽症的定义
拔智齿后干槽症是拔牙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是在拔牙后的2-3天出现,主要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的止痛药物难以缓解。创口局部可伴有腐败坏死的残留血凝块,有明显的腐臭味,牙槽骨壁暴露,骨面有灰白色假膜覆盖等特征。
二、发病原因
1.口腔细菌感染:拔牙创口是一个开放的创面,口腔中的细菌容易侵入。例如,链球菌、厌氧菌等细菌在创口内滋生繁殖,破坏血凝块,导致干槽症发生。口腔卫生状况较差的人群,拔牙后发生干槽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创伤因素:拔牙过程中创伤较大,如拔牙时间过长、牙拔除过程中软组织和骨组织损伤严重等,会影响创口的正常愈合,增加干槽症的发生几率。对于有全身性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患有血友病等,拔牙后创口凝血困难,也更容易引发干槽症。
3.解剖因素:不同患者的牙槽骨解剖结构存在差异。例如,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较大,血块不易附着和稳定,相对更容易发生干槽症。一些患者本身牙槽骨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差,也会影响创口的愈合,增加干槽症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
疼痛:多在拔牙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可向周围区域放射,口服一般止痛药效果不佳。
创口异味:创口内有腐败坏死组织,散发出明显的腐臭味。
牙槽骨暴露:拔牙创口内的血凝块脱落或破坏,导致牙槽骨壁暴露,触之疼痛明显。
局部炎症表现:创口周围可能有轻度肿胀,淋巴结可有肿大、压痛等表现。
2.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拔牙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通过检查拔牙创口,发现符合上述疼痛、异味、牙槽骨暴露等特征即可诊断为干槽症。
四、预防措施
1.术前准备
术前应保持口腔清洁,可使用漱口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对于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拔牙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女性患者应避开生理期拔牙,因为生理期女性身体的凝血功能等可能会发生变化,增加拔牙后出血及干槽症的发生几率。
2.术中操作
拔牙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创伤,熟练操作,缩短拔牙时间,避免过度钳夹牙龈和牙槽骨等组织,以减少创口的损伤程度,降低干槽症的发生可能性。
3.术后护理
拔牙后应咬紧棉球30-40分钟以止血,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避免扰动血凝块。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过热、过硬的食物,吃温凉、软的食物,减少对创口的刺激。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格外注意其拔牙后的口腔护理,监督儿童遵循术后注意事项,防止因儿童不配合而导致创口感染等问题。
五、治疗原则
1.清创处理:在局部麻醉下,用3%过氧化氢溶液棉球反复擦拭拔牙创口,去除腐败坏死物质,直至创口清洁、棉球擦拭时无臭味为止。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再放置碘仿纱条等药物促进创口愈合。对于儿童患者,清创时要特别注意操作轻柔,避免造成患儿过度恐惧和不适。
2.止痛对症处理: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止痛方式。同时要保持创口清洁,促进愈合。
总之,拔智齿干槽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拔牙术后并发症,了解其定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方法,对于保障患者的口腔健康和正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在面对拔智齿干槽症时,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创口顺利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