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结石相对少见,病因有尿液因素、尿道局部因素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尿痛、血尿、尿道局部压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预防需增加饮水、调整饮食、治疗相关疾病及定期体检。
一、定义
女性尿道结石是指位于女性尿道内的结石,相对男性尿道结石较为少见。尿道结石多来自于上尿路,如肾脏、输尿管的结石排入尿道并停留于尿道内,也有少数是尿道原发结石。
二、病因
1.尿液因素:长期尿液中某些成分浓度过高,如钙、草酸、尿酸等,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例如,当女性饮水过少时,尿液浓缩,尿液中矿物质浓度升高,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2.尿道局部因素:尿道狭窄、尿道憩室等尿道局部病变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中的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比如先天性尿道狭窄的女性,更易发生尿道结石。
3.其他因素: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尿道结石形成相关,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导致血钙升高,进而使尿钙排出增加,增加结石形成几率。此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发生变化,也可能影响结石的形成。
三、临床表现
1.排尿困难:结石堵塞尿道可引起排尿困难,表现为尿线变细、射程变短,甚至出现尿滴沥。尤其是在结石较大时,排尿困难更为明显。例如,结石卡在尿道外口时,可能完全无法排尿。
2.尿痛:排尿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疼痛可放射至阴茎头部。疼痛程度与结石的大小、部位有关,结石越小,刺激尿道引起的疼痛往往越剧烈。
3.血尿:结石摩擦尿道黏膜可导致黏膜出血,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一般为镜下血尿多见,但有时也可见到全程肉眼血尿。
4.尿道局部压痛:在尿道结石部位可触及硬结,按压时有明显压痛。比如前尿道结石,可通过直肠指检或尿道触诊发现。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尿道触诊,在前尿道的结石可通过尿道触诊摸到,后尿道结石可通过直肠指检触及。
2.影像学检查:
尿道X线平片:大部分尿道结石可在X线平片上显影,能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目。
尿道超声检查:对于X线不显影的结石,超声检查可发现尿道内的强回声光团,还能了解结石周围组织情况。
尿道镜检查:当通过其他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时,可采用尿道镜检查,不仅能直接观察到结石,还可同时进行取石等治疗操作。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对于较小的结石,可尝试通过多饮水,增加尿量,促进结石自行排出。同时,适当运动,如跳绳等,也有助于结石排出。但需注意,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结石不能排出或症状加重,应及时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2.手术治疗:
尿道外口结石取出术:对于位于尿道外口的结石,可采用钳子将结石直接夹出。
尿道内切开取石术:适用于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结石的患者,在取石的同时解除尿道狭窄。
经尿道镜取石或碎石术:利用尿道镜进入尿道,找到结石后用取石钳取出结石,对于较大的结石可采用激光等方法将结石击碎后取出。
六、预防措施
1.增加饮水量: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使尿量维持在2000-3000ml左右,以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矿物质的浓度,减少结石形成风险。女性应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2.调整饮食结构:均衡饮食,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尿酸食物的摄入。例如,减少菠菜、苋菜、动物内脏、海鲜等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取。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多样化。
3.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尿道狭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导致尿道结石的疾病。对于患有尿道狭窄的女性,应及时就医,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避免结石形成。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包括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尿液异常和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