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膀胱炎有什么症状
慢性膀胱炎有典型症状和其他伴随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尿频(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影响生活睡眠等)、尿急(突然强烈排尿冲动难抑制,易致急迫性尿失禁等)、尿痛(排尿中或后尿道等部位疼痛);其他伴随症状有下腹部不适(坠胀隐痛等,久坐等可加重)、尿液异常(浑浊、血尿等,某些基础疾病等可影响)、反复发作(因黏膜修复慢及诱发因素易复发,免疫力低下等人群风险高)。
一、典型症状
1.尿频
慢性膀胱炎患者会出现频繁的排尿欲望,相较于正常情况,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这是因为膀胱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其敏感性增高,即使膀胱内仅有少量尿液,也会触发排尿反射。例如,正常成年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而慢性膀胱炎患者可能白天排尿次数超过10次,夜间也可能多次起床排尿。这种尿频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尤其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可能因频繁起夜而增加跌倒等意外风险。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其神经病变等因素,可能会使膀胱炎的尿频症状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等因素来评估病情。
2.尿急
患者会突然产生强烈的排尿冲动,且很难被抑制。当有尿意时,必须立即找到合适的排尿场所,否则可能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的情况。这是由于膀胱炎症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从而出现不自主的收缩,使得患者难以控制排尿。在女性群体中,由于其尿道较短等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尿急症状,且可能与妇科炎症等相互影响。对于老年女性慢性膀胱炎患者,尿急症状可能会因盆底肌松弛等因素而加重,需要关注盆底功能的评估和相应的康复措施。
3.尿痛
在排尿过程中或排尿后,患者会感到尿道或耻骨上区疼痛。疼痛性质可为烧灼感、刺痛等。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了膀胱黏膜和尿道黏膜,当尿液通过时,会刺激受损的黏膜,引起疼痛。尿痛症状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对疼痛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会明显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状态;而老年人可能因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差异,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评估。对于有长期憋尿习惯的患者,尿痛症状可能会更为明显,因为憋尿会加重膀胱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二、其他伴随症状
1.下腹部不适
患者常感觉下腹部有坠胀、隐痛等不适症状。炎症累及膀胱周围组织时,会引起下腹部的不适感。这种不适可能会持续存在,也可能在排尿时或排尿后有所加重。对于长期久坐的人群,由于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可能会使慢性膀胱炎患者的下腹部不适症状更为明显,需要建议其适当增加活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在青少年慢性膀胱炎患者中,下腹部不适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体育活动参与,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关注,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医疗干预。
2.尿液异常
尿液可能会出现浑浊现象,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膀胱内有大量的白细胞、细菌等炎性物质,使尿液变得混浊。还可能出现血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都可能出现,血尿的出现是由于膀胱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发生出血。对于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慢性膀胱炎患者,使用某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加重血尿症状,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尿液情况和凝血指标。在儿童慢性膀胱炎患者中,尿液异常可能不太容易被及时发现,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儿童排尿时的情况以及尿液的外观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反复发作
慢性膀胱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病情容易迁延不愈。这是因为膀胱黏膜的炎症修复过程较为缓慢,而且如果存在一些诱发因素,如局部卫生不良、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就容易导致炎症再次发作。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慢性膀胱炎的反复发作风险更高,需要加强免疫力的提升和基础疾病的控制。在更年期女性中,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阴道和尿道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导致慢性膀胱炎的反复发作,需要关注激素替代治疗等相关措施对病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