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正确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疾病呢
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两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史诱因方面存在差异。上尿路感染全身症状相对明显,泌尿系统症状相对较轻,尿白细胞增多明显且可有白细胞管型,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常>10CFU/ml,反复发作或复杂性上尿路感染需行影像学检查,有易感因素;下尿路感染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以泌尿系统症状为主,尿白细胞增多一般无白细胞管型,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常>10CFU/ml,反复发作且怀疑有结构异常时需影像学检查,常见诱因有性生活等。
一、临床表现特点
上尿路感染:主要指肾盂肾炎,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常见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部分患者体温可高达39℃-40℃,泌尿系统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但也可无明显泌尿系统症状。此外,腰部可有明显的酸痛、胀痛,肾区有叩击痛。年龄较小的儿童患上尿路感染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拒食、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性生活等因素易诱发上尿路感染,而男性若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结石等)也易发生上尿路感染。
下尿路感染:主要指膀胱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通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0℃,主要以泌尿系统症状为主,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等,可伴有耻骨上膀胱区不适,一般无明显腰痛。在儿童中,下尿路感染时可能会出现排尿时哭闹、尿布有异味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差异
尿液常规检查:
上尿路感染:尿白细胞增多较明显,可出现白细胞管型,这是因为细菌等病原体向上蔓延至肾盂,引起肾盂黏膜及肾实质的炎症,炎症细胞浸润等可导致白细胞管型形成。尿红细胞也可能增多,一般镜下红细胞数在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尿蛋白可呈弱阳性或阳性。
下尿路感染:尿白细胞也会增多,但一般无白细胞管型,尿红细胞增多程度相对上尿路感染可能较轻。尿蛋白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
尿液细菌学检查:
上尿路感染: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常>10CFU/ml,但由于上尿路感染可能存在肾实质感染,细菌容易侵入血液,所以有时还需要结合血培养等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留取清洁中段尿可能较困难,可采用导尿等方法,但要注意避免污染。
下尿路感染: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也常>10CFU/ml,通过尿液细菌学检查可以明确致病菌,有助于针对性选择抗菌药物。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上尿路感染:对于反复发作或复杂性的上尿路感染,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静脉肾盂造影等,以排除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肾盂输尿管畸形、泌尿系统结石等。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肾盂肾炎可能导致的肾脏形态改变,如肾脏肿大、皮质回声增强等。静脉肾盂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肾盂、输尿管的形态,对于发现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有重要意义。在儿童中,反复的上尿路感染可能影响肾脏发育,所以影像学检查对于评估肾脏情况很重要。
下尿路感染:一般情况下,下尿路感染不需要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但如果下尿路感染反复发作,怀疑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导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四、病史与诱因分析
上尿路感染:往往有易感因素,如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路梗阻)、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者近期有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如导尿、膀胱镜检查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如果有长期的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发生上尿路感染,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下尿路感染:常见诱因有性生活、不注意会阴局部卫生、女性经期等。女性在性生活后容易发生下尿路感染,是因为性生活可能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儿童下尿路感染可能与尿布更换不及时、尿道口容易被粪便污染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