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宝宝是否佝偻病
检查宝宝是否患佝偻病需综合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钙磷、碱性磷酸酶测定)、X线检查(长骨骨骺端改变)及骨密度检查(超声骨密度测定)多方面,临床有骨骼改变(头部、胸部、四肢)及多汗、神经精神症状等表现,实验室等检查有相应指标变化,需多方面综合判断来明确诊断并制定方案。
一、临床症状观察
1.骨骼改变相关表现:
头部:6月龄以内婴儿可见颅骨软化,用四指指尖轻压枕骨、拇指轻压顶骨中央,可有乒乓球样感觉;8-9月龄以上婴儿可出现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向外隆起,形成方盒样头型;前囟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佝偻病患儿前囟可迟至2-3岁闭合。
胸部:1岁左右婴儿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肋骨串珠,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隆起,似串珠状;肋膈沟,是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内陷形成的一条横沟;鸡胸或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向内凹陷,形似漏斗。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腕、踝部可出现手镯或脚镯样改变;1岁左右的小儿开始站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下肢长骨承担体重的作用,可出现膝内翻(O型腿)或膝外翻(X型腿),学步前小儿(1-2岁)出现O型腿可能与胎儿期钙储备有关,学步后出现则多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骼发育异常相关。
2.其他表现:患儿常出现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尤其头部多汗,因汗液刺激头皮,小儿常摇头擦枕,导致枕部秃发。还可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睡眠不宁等,这是因为佝偻病早期血磷降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测定:这是诊断佝偻病的可靠指标,血清25-(OH)D水平降低提示维生素D缺乏。正常参考值为25-150nmol/L,当血清25-(OH)D低于25nmol/L时可诊断为维生素D缺乏。不同年龄阶段婴儿因生长发育速度不同,对维生素D的需求不同,例如早产儿、双胎儿出生后生长发育快,相对更易缺乏维生素D,其血清25-(OH)D水平变化需密切关注。
2.血清钙、磷测定:早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血钙磷乘积常低于30(正常血钙磷乘积为40),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磷降低明显。随着病情进展,血钙也可降低,严重时可低于1.75-1.88mmol/L(7-7.5mg/dl)。
3.碱性磷酸酶(ALP)测定:ALP水平常升高,因为维生素D缺乏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ALP分泌增多,ALP是反映佝偻病活动期的敏感指标,但应注意生长发育中的儿童ALP本底较高,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三、X线检查
1.长骨骨骺端改变:初期可见临时钙化带模糊;激期时临时钙化带消失,骨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恢复期时临时钙化带重现,渐趋整齐、增厚;后遗症期则可仅见轻重不等的骨骼畸形,无活动性改变。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X线表现有差异,例如婴儿期长骨X线表现与幼儿期有所不同,婴儿长骨骨骺相对较大,X线显示的骨骺端改变特点在不同月龄有不同表现趋势,需要专业儿科放射科医生结合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四、骨密度检查
1.超声骨密度测定:可用于筛查佝偻病,通过超声传导速度和振幅衰减等指标来反映骨密度情况。佝偻病患儿骨密度常降低,但超声骨密度检查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儿的体位、皮肤温度等,需要多次检查综合评估。对于新生儿或小婴儿,由于其骨骼特点,超声骨密度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较大婴儿和儿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总之,检查宝宝是否患有佝偻病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以及骨密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