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训练。非手术治疗有手法矫正和矫形支具佩戴,手法矫正需尽早由专业人员或家长轻柔操作并长期坚持,矫形支具需定制合适并密切配合定期复查;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者,手术时机要综合考虑,常见手术方式有跟腱延长术、软组织松解术、骨性手术;术后及日常均需康复训练,术后康复包括被动和主动活动训练,日常要引导合适活动并避免足部不良影响以促进恢复。
一、非手术治疗
1.手法矫正
对于婴儿期的足内翻患儿,手法矫正较为常用。出生后尽早开始,由专业医护人员或家长按照一定的手法进行轻柔的足部扳正操作。通过每日多次的手法矫正,逐步纠正足内翻的畸形。其原理是利用婴儿足部软组织相对较软、可塑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外力逐步改变足部的骨骼和软组织位置关系。例如有研究表明,早期规范的手法矫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足内翻的程度,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但手法矫正需要长期坚持,且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婴儿娇嫩的足部组织。
2.矫形支具佩戴
定制合适的矫形支具也是常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支具需要根据患儿足部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通过持续的外力作用来维持足部的矫正位置。在佩戴过程中,要确保支具合适,不能过紧或过松。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支具的佩戴时间和要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婴儿期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佩戴支具,随着年龄增长,佩戴时间可能会相应调整。例如一些临床研究发现,坚持佩戴合适的矫形支具能够有效控制足内翻的进展,促进足部正常结构的发育,但需要患儿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定期复查调整支具。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选择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足部畸形程度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6-18个月的患儿,如果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手术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可能会增加,术后恢复也相对较慢。例如一些临床研究指出,在合适的手术时机进行手术,能够更好地纠正足内翻畸形,提高足部功能,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复发等。
2.常见手术方式
跟腱延长术:通过延长跟腱来改善足部的跖屈畸形,是治疗足内翻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中切断部分跟腱,然后进行延长,以调整足部的肌肉力量平衡,从而纠正足内翻。
软组织松解术:松解足部紧张的软组织,如筋膜、韧带等,以解除软组织对足部畸形的影响。通过松解这些紧张的软组织,使足部能够更好地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和形态。
骨性手术:对于一些骨骼畸形较为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骨性手术,如截骨术等,通过对足部骨骼进行截骨和重新排列,来纠正骨骼的畸形,达到矫正足内翻的目的。但骨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三、康复训练
1.术后康复
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后,康复训练都至关重要。术后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足部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长帮助患儿进行足部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以防止足部关节粘连和僵硬;主动活动则是在患儿能够配合的情况下,引导其进行足部的自主运动,逐渐增强足部肌肉力量。例如在术后早期,被动活动可以帮助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减少肿胀,随着患儿恢复情况逐渐进行主动活动训练,有助于恢复足部的功能和力量。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并且要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训练强度和方法。
2.日常康复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重患儿足部的康复。家长可以引导患儿进行一些有助于足部功能恢复的活动,如让患儿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进行简单的足部平衡训练等。同时,要注意避免患儿足部受到外伤或过度负重,保证足部有良好的发育环境。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家长在抱患儿或者帮助患儿站立行走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力度,避免对患儿足部造成不良影响,促进足部正常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