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包括置管时严格掌握指征、遵守无菌操作;留置时保持通畅、清洁尿道口、定期更换导管及装置;拔除时掌握指征、拔除后观察排尿情况,从各环节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风险。
一、导尿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置管指征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应谨慎评估导尿管置入的必要性。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和身体对液体代谢的特点,更应严格把握置管指征,只有在确实需要监测尿量等必要医疗情况下才考虑置管。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较高,更要严格评估置管的必要性,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可能性。
依据临床指南,只有当患者存在尿潴留、需要持续监测尿量以调整液体平衡等明确医疗需求时才进行导尿管置入。
2.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在进行导尿操作时,要确保手部的严格消毒,穿戴无菌手套、口罩、无菌gown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操作环境的无菌要求同样严格,儿童患者的操作环境也需达到相应的无菌标准,避免因操作环境不清洁导致细菌侵入引发感染。例如,操作前要对会阴部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擦拭,男性患者要翻开包皮清洗,女性患者要从前往后清洗会阴部等,以减少会阴部细菌污染的机会,从而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二、导尿管留置期间的预防措施
1.保持导尿管及尿液引流系统通畅
避免导尿管扭曲、堵塞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要注意导尿管的妥善固定,防止因患者活动导致导尿管移位。儿童患者由于活动较为频繁,更要加强导尿管的固定措施,可使用合适的固定装置将导尿管固定在合适位置,同时要定期检查尿液引流系统是否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量等情况,若发现尿液引流不畅,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如检查是否有血块、异物等堵塞导尿管,确保尿液能够顺利引流出,避免尿液在膀胱内潴留,因为尿液潴留是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用合适的消毒剂清洁尿道口。对于女性患者,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因为女性尿道较短,更容易受到细菌污染。不同年龄的患者清洁方法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清洁时要更加轻柔,使用温和的消毒剂。可以采用每日2-3次用碘伏棉球等对尿道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擦拭的方法,保持尿道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从而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概率。
3.定期更换导尿管和尿液引流装置
导尿管不宜频繁更换,但在必要时需按照规范进行更换。一般来说,无感染迹象时,导尿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更换导尿管的时间间隔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建议。例如,在通常情况下,硅胶导尿管可适当延长更换时间,但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同时,尿液引流装置也应定期更换,一般每周更换1次,若有污染等情况要及时更换,以防止细菌沿着导尿管逆行侵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
三、导尿管拔除时的预防措施
1.掌握拔除指征
当患者不需要继续留置导尿管时,应及时拔除。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要根据病情评估是否可以拔除导尿管。例如,儿童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拔除导尿管,减少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带来的感染风险。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排尿情况、病情恢复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是否可以拔除导尿管,一旦达到拔除指征,应尽快拔除,以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2.拔除后观察
导尿管拔除后要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等。对于所有患者,拔除导尿管后都要关注是否能够正常排尿,有无排尿困难等情况。特别是儿童患者,拔除导尿管后要注意观察其排尿的频率、量以及是否有尿痛等表现,若发现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患者泌尿系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也能进一步预防可能因导尿管拔除不当等因素引发的泌尿系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