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与膀胱炎区别
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发病部位涵盖尿路系统,两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有差异,肾盂肾炎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尿白细胞等异常及需较长疗程抗菌治疗等,膀胱炎以膀胱刺激征为主、全身症状不明显、疗程相对短等,临床需据情况鉴别诊断与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感染部位涵盖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整个尿路系统。
膀胱炎:属于下尿路感染的一种,主要发病部位是膀胱,是膀胱黏膜被病原体侵袭引发的炎症。
二、临床表现差异
尿路感染(以肾盂肾炎为例):
全身症状:多见于上尿路感染,成年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寒战、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非特异症状,这与病原体入侵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局部症状:除了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外,还会有腰痛,多为肾区叩击痛,是因为肾脏受到炎症累及,周围组织受到刺激所致。
膀胱炎:
主要症状:以膀胱刺激征为主,成年患者典型表现为尿频,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短时间内多次有尿意;尿急,感觉有尿意时难以控制,需立即排尿;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有烧灼感或疼痛感,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如无明显高热等,这是由于炎症主要局限在膀胱黏膜,对全身影响相对较小。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尿常规: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尿白细胞明显升高,常>5个/高倍视野,还可能出现尿红细胞增多,尿中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这是因为细菌感染累及肾脏,炎症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使得白细胞等成分管型形成,尿蛋白可呈弱阳性或阳性,反映肾脏受到一定程度的炎症影响。
膀胱炎:尿白细胞也会升高,但一般无白细胞管型,尿蛋白多为阴性或轻度阳性,主要是膀胱黏膜炎症为主,对肾小管等影响相对较小。
尿细菌学检查: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常>10CFU/ml,且可能为单一病原菌感染,也可能为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因为细菌容易从下尿路向上蔓延至肾脏引起感染。
膀胱炎: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同样常>10CFU/ml,但相对于肾盂肾炎,其病原菌种类可能相对局限,与感染主要局限在膀胱有关。
四、影像学检查差异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对于反复发作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超声或CT检查,可发现肾脏形态、结构改变,如肾脏体积增大、皮质髓质界限不清等,有助于判断肾脏受累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小的检查方式,如超声检查。
膀胱炎:一般无需常规进行复杂的影像学检查,除非是怀疑有特殊病因导致的膀胱炎,如膀胱结石等情况,才会考虑进行超声等检查来明确膀胱内情况。
五、治疗原则不同
尿路感染(肾盂肾炎):
一般治疗: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时需卧床休息,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不同年龄患者需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儿童要注意按需喂养,保证水分供应。
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由于肾盂肾炎感染部位较深,往往需要选用血药浓度高的药物,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10-14天,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膀胱炎:
一般治疗:多饮水同样重要,促进尿液排出,减轻膀胱刺激症状。
抗菌药物治疗:疗程相对较短,一般3-7天,选用对尿路针对性强、口服方便的抗菌药物即可,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剂量,避免药物过量等情况。
总之,尿路感染涵盖范围更广,包括膀胱炎,两者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