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怎么引起的
鹅口疮的发病原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发病原因一是自身抵抗力下降,如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长期患病者受疾病及药物影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免疫系统受抑制;二是口腔菌群失调,长期用抗生素破坏菌群平衡,口腔卫生不良为真菌提供营养并破坏菌群;三是接触感染源,包括母婴传播和交叉感染。特殊人群方面,婴幼儿家长要注意口腔清洁与用品消毒,发现口腔白斑及时就医;老年人要注重口腔卫生,清洁假牙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长期患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要遵医嘱用药、定期口腔检查、加强营养与锻炼。
一、自身抵抗力下降
1.婴幼儿: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相对较弱,易受到真菌侵袭,从而引发鹅口疮。研究显示,在婴幼儿群体中,鹅口疮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他们的免疫功能不成熟密切相关。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也随之下降,使得机体抵御真菌的能力变弱,增加了患鹅口疮的风险。
3.长期患病者:如患有恶性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疾病本身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以及长期使用药物等因素,导致身体抵抗力降低,口腔内环境改变,利于真菌滋生,进而容易诱发鹅口疮。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唾液中的糖分增加,为真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
4.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器官移植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因治疗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口腔内原本少量存在的真菌就可能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
二、口腔菌群失调
1.长期使用抗生素:无论是全身应用还是局部使用抗生素,在抑制或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口腔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口腔内的有益菌数量减少,对真菌的抑制作用减弱,真菌就会趁机大量生长繁殖,引发鹅口疮。有研究表明,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鹅口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抗生素人群。
2.口腔卫生不良:不注意口腔清洁,食物残渣、软垢等在口腔内残留,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口腔卫生差还可能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进一步破坏菌群平衡,增加鹅口疮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不刷牙、不漱口,或者刷牙方式不正确,都容易造成口腔卫生问题。
三、接触感染源
1.母婴传播:母亲如果患有霉菌性阴道炎,在分娩过程中,婴儿经过产道时可能接触到阴道内的白色念珠菌,从而感染鹅口疮。相关统计发现,患有霉菌性阴道炎的母亲所分娩的婴儿,鹅口疮的发生率较正常母亲分娩的婴儿要高。
2.交叉感染:接触被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物品,如奶瓶、奶嘴、玩具、餐具等,若不及时清洁消毒,其他人再使用时就可能感染鹅口疮。特别是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聚集场所,如果卫生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比如,多个儿童共用未消毒彻底的玩具,就可能导致鹅口疮在儿童之间传播。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幼儿: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喂奶后可适当喂些温水,冲洗口腔。对于使用奶瓶的婴儿,奶瓶、奶嘴要定期煮沸消毒,避免白色念珠菌滋生。若发现婴儿口腔内有白色斑块,不要自行擦拭,应及时就医,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导致感染扩散。因为婴儿口腔黏膜娇嫩,自行擦拭可能引发黏膜破损,加重感染。
2.老年人:应注重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及时漱口。如果佩戴假牙,要定期取下假牙进行清洁,保持假牙的清洁卫生。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增强身体抵抗力。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身体整体状况,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有助于预防鹅口疮。
3.长期患病者及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鹅口疮等口腔问题并及时治疗。日常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抵抗力。因为这些人群免疫力较低,定期检查和增强体质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