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病因
糜烂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凭借结构和产生的物质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糖皮质激素削弱胃黏膜防御机制;酒精刺激直接损伤胃黏膜并增加胃酸等分泌;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和重大手术致胃黏膜血流减少、分泌增加等;还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也与之有关。
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剂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是导致糜烂性胃炎的常见药物因素之一。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它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血流灌注和黏液分泌等重要作用,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后,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从而引发胃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约有10%-25%会发生糜烂性胃炎相关的并发症。
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糜烂性胃炎。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胃黏液的分泌,减少胃黏膜的血流量,还能抑制炎症反应,但同时也会削弱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它会使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功能,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容易出现糜烂性病变。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这类患者发生糜烂性胃炎的几率明显增加。
酒精刺激
长期大量饮酒是糜烂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但它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作用。酒精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破坏胃黏膜的屏障结构;同时,酒精还能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对胃黏膜的损伤。研究发现,每天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相当于50度白酒100ml以上,长期饮用),患糜烂性胃炎的风险会大幅升高。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可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胃出血等并发症。
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当人体遭受严重创伤,如重大车祸、大面积烧伤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血流减少,使胃黏膜的营养供应不足,防御功能下降;同时,应激状态还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从而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引发糜烂性胃炎。例如,在严重创伤后的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胃黏膜的糜烂病变。
重大手术:大手术也是常见的应激源之一。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早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手术创伤会刺激机体释放应激相关介质,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糜烂性胃炎。尤其是一些腹部大手术,如胃癌根治术、肝切除术等,患者术后发生糜烂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患糜烂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胃黏膜的厚度变薄,黏膜下血管迂曲,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增加了药物性损伤胃黏膜的风险,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糜烂性胃炎。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患糜烂性胃炎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男性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胃黏膜损伤的风险。
生活方式:除了饮酒外,长期精神紧张、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与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相关。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更新,从而增加患糜烂性胃炎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史的患者,其胃黏膜本身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糜烂性胃炎。例如,既往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胃黏膜的修复过程可能存在异常,在受到其他致病因素作用时,更易出现糜烂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