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区别
慢性鼻炎与过敏性鼻炎在定义与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上均有差异。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慢性炎症,发病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症状有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等,诊断靠病史询问、鼻内镜等,治疗针对病因及药物、手术;过敏性鼻炎是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由特异性免疫反应致,有阵发性喷嚏等典型症状,需过敏原检测,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及药物、免疫治疗等。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在各病症的诊断治疗上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差异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局部因素(如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慢性炎症等)、全身因素(如贫血、糖尿病等)以及职业和环境因素(长期吸入粉尘、化学物质等)有关,主要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持续存在,导致黏膜肿胀、腺体分泌等功能紊乱,但并非由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
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导致鼻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如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鼻黏膜水肿等。
二、症状表现差异
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间歇性、交替性鼻塞,可伴有少量黏液性鼻涕;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不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另外,慢性鼻炎患者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头痛、头昏等不适。
过敏性鼻炎: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症状发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常年性,与接触过敏原相关,例如在花粉季节接触花粉后症状会明显加重。患者还可能伴有眼痒、流泪等眼部症状,这是因为眼部黏膜与鼻黏膜相延续,也参与了过敏反应。
三、诊断方法差异
慢性鼻炎: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鼻塞等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然后进行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等表现,必要时可进行鼻窦CT检查,以排除鼻腔鼻窦的其他病变。
过敏性鼻炎:除了病史询问外,还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患者的过敏原。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下鼻甲尤为明显,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四、治疗原则差异
慢性鼻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如治疗全身慢性疾病、避免接触不良环境因素等。局部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短期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导致药物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肥厚性鼻炎可考虑手术治疗,如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
过敏性鼻炎:首先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防治过敏性鼻炎的重要措施。药物治疗方面,常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也可使用肥大细胞稳定剂等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等方法。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慢性鼻炎可能与腺样体肥大等因素有关,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例如儿童鼻用减充血剂的使用需要更加谨慎,避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过敏性鼻炎需要注意避免接触常见的儿童过敏原,如尘螨、动物毛发等,在进行过敏原检测和治疗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方法。
成年人:成年人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需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成年人在接触职业性过敏原等导致慢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时,要注意在工作中采取防护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要更加注重安全性,药物的选择要避免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产生过大影响。老年人的过敏反应可能不典型,在诊断时要仔细鉴别,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在接触过敏原等时的身体耐受性,避免因剧烈的过敏反应等导致心脑血管等方面的不良事件。



